泥沙型结石是一种沉积在胆道系统内的细小颗粒状结石,常见于胆囊或胆管。其颗粒直径通常小于2mm,质地松软,外观类似泥沙,容易随胆汁流动而移动,但也可能引发胆道梗阻或炎症。
泥沙型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结晶、胆红素钙盐或碳酸钙等,常因胆汁成分异常、胆固醇过饱和、胆汁淤积或细菌感染而形成。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可增加胆汁黏稠度,促进结石沉积。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恶心、黄疸等症状,严重时伴随发热或胆绞痛。超声检查可显示胆囊内移动性高回声颗粒,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能进一步明确结石分布及胆管扩张程度。
若确诊为泥沙型结石,建议尽早就医评估病情。日常需减少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取以促进胆汁排泄。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胆汁循环,避免久坐。治疗方案需根据结石位置、数量及并发症由医生制定,切勿自行服用排石药物,以免诱发胆管炎或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