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营养饮食 食物相克 食物热量

精神药物突然停药的危害 孩子哮喘 擅自停药危害大

从上周起,福州气温骤降,医院急诊室塞满了感冒发热的患者,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发病率比平时高出两成。不少家长因为担心激素药物的副作用,擅自断药,结果导致不少孩子哮喘复发。由于儿童哮喘和感冒的症状很像,许多家长把孩子的哮喘误当感冒医治,也误了不少孩子治疗哮喘的最佳时机。

重点关注一 长期咳嗽可能是哮喘

"一到换季就易感冒,晚上咳得人都睡不着!"福州儿童医院的哮喘诊室,林女士三岁的女儿珍珍又感冒了,妈妈林女士不停地给她擦鼻涕。

珍珍妈妈说,孩子可能是体质弱,很容易感冒,这一年,她动不动就打喷嚏、咳嗽、流鼻涕,一到晚上就咳得厉害。经检查,气管和肺都没问题,于是就被当作一般的感冒治,没想到后来竟转成了肺炎。治疗好出院后不久,相同的症状又出现了,妈妈不得不带着孩子再次住院,如此反复发作了3次。可是这次孩子又感冒一周了,还是没有好转。

这回,福州儿童医院的医生建议珍珍到哮喘门诊检查,林女士才知道,女儿得的是哮喘,致病的根本原因是孩子为过敏性体质。

专家分析 过敏性哮喘易误诊

福州儿童医院哮喘专家唐素萍说,最近天气变化偏大,儿童哮喘的复发率极高。由感冒引发的哮喘因为它不像典型的哮喘那样,孩子总是喘,发作得很频繁,家长可以很容易发现。

但很多孩子的哮喘症状是很轻的,过敏反应也不是很大,部分孩子没有喘息,而仅表现为长期咳嗽,所以极易误诊。

很多家长都想不到孩子得的是哮喘,初期就把它当作感冒、气管炎治。得这种病的儿童大多数都具有过敏体质,他们有的对鱼、虾、蛋、牛奶等食物过敏,有的对棉絮、花粉,甚至是对某种特殊气味过敏而引起哮喘。

保护孩子的呼吸道,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积极预防感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对于防止孩子患哮喘相当重要。如果孩子出现反复性的皮疹、鼻炎、咳嗽,特别夜间咳嗽或莫名其妙地喘息,应该到儿童哮喘或免疫门诊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属过敏体质,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特别是有哮喘家庭史、湿疹与荨麻疹史等的孩子。感冒和哮喘的治疗用药是不同的,家人不要自作主张。

儿童哮喘如果反复发作很可能转为成人哮喘,再治疗就为时已晚了。此外,不要随意相信街头的"偏方"治疗,以免乱用药,给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重点关注二 擅自停药宝宝哮喘老反复

"明明都不喘了,怎么天一变,哮喘又发作?!"这两天气温骤降,闽清5岁的希希(化名)哮喘又犯了,这已经是孩子三年来第四次复发。

唐素萍有些无耐,因为这次又是希希妈擅自停掉哮喘药而引起的。

"天天吸激素,副作用太大!"希希的妈妈林女士说,孩子每次到医院看病,医生都会给希希开出糖皮质激素的吸入性药物,并且告诉她,一定要给孩子持续用药,并且定期到医院复查。

林女士一直很排斥孩子用激素类的药物,还特意上网查了许多资料,她说,网上有许多定期、长期注射或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产生副作用的实例,比如发胖、长痤疮、全身皮肤变黑,其中还包括一些儿童个子长不高等,还有许多家长说,常用激素,孩子长大后会得骨质疏松等。

"反正哮喘也不能根除!"所以,一般情况下,希希用两三个月,病情有些好转,妈妈就把他的药停掉。一到换季孩子犯病时,再继续治疗。

专家分析 八成家长拒用激素治哮喘

"至少八成的哮喘患儿家长,因为担心激素的副作用而擅自停药!"唐素萍说,在医生的指导下,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是目前最科学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保持高质量的生活,不过,这一点家长们并不认同,不少家长跟林女士一样,对"激素"太过敏感。

其实,激素运用于临床很多年了,对哮喘、过敏症等很多病症,激素都是首选的好药。临床上有出现哮喘孩子使用激素后个儿长不高或是其他副作用,主要是药物的吸入量过大,或使用不合理所引起的后果。

在医生的指导下系统科学的治疗,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上述副作用。

激素的用量和使用方法有严格的标准,通过吸入方法治疗哮喘,激素真正作用于身体的量是非常小的,并且吸入的药物只作用于肺部,且不通过肾脏代谢就可排出,一般口服一片激素的剂量是5mg,可吸入的最大剂量不超出1mg,吸入治疗哮喘的副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有研究表明,小剂量吸入激素5年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会有一点影响,但影响比较小;而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反复哮喘不进行治疗的话,经常缺氧,生长发育也会受影响。但临床上,只有少数严重的哮喘孩子需要使用大剂量、长时间的表面激素,大部分孩子接受的激素治疗都是安全剂量。

按照最新的国际标准的哮喘防治指南,孩子用最低的吸入药、规范性治疗一年,没有发病,并且肺功能没有伤害,孩子的症状得到控制,是可以停止使用吸入药物。

药品资讯

  • 无菌性前列腺炎,也称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等症状,同时伴有下腹部或会阴部疼痛,有时疼痛会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伴

  • 霉菌性食道炎的症状可能包括吞咽困难、胸痛、反酸和消化不良等。患者可能会经历食道黏膜的炎症和损伤,导致进食时感到疼痛和不适。此外,由于霉菌感染,患者可能会有口腔异味、吞咽时的异物感,以及偶尔的恶心和呕吐

  • 老年人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改变。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期记忆丧失,难以记住最近发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记忆相对保留。随着病情进展,患者

  • 维生素A和D过量可能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皮肤干燥、脱发、骨痛和关节疼痛等。在某些情况下,过量摄入还可能引起肝脏损伤和肾脏问题。维生素A的过量摄入还可能导致视力模糊和夜盲症的

  • 肠道念珠菌感染可能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念珠菌感染可能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有关,因此,患者可能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等全身性症状。针对肠道念

  • 大人缺锌时可能会表现出多种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皮肤问题如皮疹或痤疮、脱发、伤口愈合缓慢、味觉和嗅觉减退、情绪波动、发育迟缓或生长障碍。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与锌在身体中扮演的多种生理功能有关,

  • 脸上过敏的症状可能包括红肿、瘙痒、干燥、脱皮、皮疹、水疱和皮肤紧绷感。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过敏反应可能是由于接触了某些物质,如化妆品、食物、花粉或宠物皮屑等引起的。

  • 暑湿感冒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胸闷、恶心、食欲不振等,同时伴有咳嗽、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治疗暑湿感冒时,可选用具有解表化湿、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如银翘散、藿香正气水等,这些药物有助于缓解暑湿感冒

  • 气虚血亏的症状包括乏力、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舌质淡、脉细弱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身体气血不足,导致脏腑功能低下,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虚血亏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

  • 溶血性肠炎是一种由特定细菌引起的肠道炎症,其症状可能包括腹痛、腹泻、血便、发热和腹部压痛。患者可能会经历剧烈的腹部绞痛,伴随频繁的排便,粪便中可能含有血液和黏液。此外,患者可能还会有恶心、呕吐、体重减

  • 气滞型胃疼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胃部胀痛、窜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且常伴随胸闷、嗳气、情绪波动等症状。这种疼痛往往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如生气、焦虑等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情绪稳定时症状减轻。气滞型胃疼的成因与肝

  • 咳嗽好转的症状包括咳嗽频率减少、痰液变稀薄、咳嗽时的疼痛感减轻以及呼吸更加顺畅。这些变化表明身体正在恢复健康,炎症和感染正在得到控制。分析这些症状,我们可以观察到咳嗽好转时,咳嗽的次数会逐渐减少,不再

  • 疣体脱落前可能会出现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这些症状是由于疣体周围的皮肤受到刺激或感染,导致局部炎症反应。随着疣体逐渐成熟,其内部的细胞会开始死亡,导致疣体变软,最终脱落。在疣体脱落前,建议保持局部清

  • 风热上攻的症状表现为头痛、面红、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咳嗽痰黄、鼻塞流黄涕等。这些症状多因外界风热邪气侵袭人体,导致体内热邪上扰所致。针对风热上攻的症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避免接触高温

  • 肾上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多种症状,包括但不限于疲劳、体重减轻、低血压、皮肤色素沉着、低血糖、性功能减退、肌肉无力和电解质失衡。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反映了肾上腺激素分泌不足对

  • 下颌骨发炎可能表现为下颌区域的疼痛、肿胀、局部温度升高和活动受限。患者可能会感到咀嚼时疼痛加剧,甚至在说话或吞咽时也感到不适。此外,下颌骨发炎可能导致口腔内出现异常分泌物,如脓液或血液,以及口臭。在严

  • 寒湿入经络的症状可能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痛、肢体麻木、活动受限等。这些症状通常与寒湿邪气侵袭人体经络有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针对寒湿入经络的症状,建议采取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方法进行调理。

  • 额叶萎缩的症状表现包括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情感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能力受损等认知障碍。同时,行为上可能表现为冲动、易怒、社交退缩等。情感上可

  • 吃板栗过敏可能会出现皮肤红肿、瘙痒、呼吸困难、腹泻、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摄入板栗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出现,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对于吃板栗后出现的过敏症状,首先应迅速停止摄入板栗,并观察症状是否缓解。

  • 左侧输尿管结石的症状可能包括剧烈的腰部或腹部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沿着输尿管向下放射至腹股沟或生殖器区域,疼痛程度可从轻微到剧烈不等。患者还可能经历尿频、尿急、血尿以及恶心和呕吐。结石移动时,可能会引起

药品查询

药企入驻
申请快捷、曝光率高、上线快

最新资讯

更多

热门药品

更多

药企推荐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医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