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营养饮食 食物相克 食物热量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自发性蛛网膜下腔... )

别名:
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治愈率83%
多发人群:
青壮年
发病部位:
颅脑 血液血管
典型症状:
背痛 出冷汗 感觉障碍 脑膜刺激征 蛛网膜腔内囊肿
并发症:
肺水肿 血栓形成 心律失常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神经内科 脑外科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西医治疗

 一、治疗

1.病因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根本治疗。动脉瘤的直接夹闭不仅能防止再出血,也为以后的血管痉挛治疗创造条件。


  2.内科治疗

  (1)一般处理:

包括绝对卧床14天,头抬高30°,保持呼吸道通畅,限制额外刺激。避免各种形式的用力,用轻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低渣饮食有助于减少大便的次数和大便量。

  (2)监测:

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血生化和血常规、心电图、颅内压及每天的出入水量等。

  (3)补液:

维持脑正常灌注压,对血管痉挛危险性相对较低者,可维持正常血容量;对血管痉挛高危病人,应采用扩容治疗,并使血压不低于180mmHg。

  (4)镇痛:

适当给予镇痛剂。大多数患者的头痛可用可卡因控制。焦虑和不安可给适量的巴比妥酸盐、水合氯醛或副醛(三聚乙醛),保持患者安静。

  (5)止血:

目前对止血剂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作用仍有争论。一般认为,抗纤溶药物能减少50%以上再出血。但抗纤溶可促使脑血栓形成,延缓蛛网膜下腔中血块的吸收,易诱发缺血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脑积水等,抵消其治疗作用。因此,对早期手术夹闭动脉瘤者,术后可不必应用止血剂。对延期手术或不能手术者,应用止血剂,以防止再出血。但在有妊娠、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时为禁忌证。使用方法:

  ①氨基己酸(EACA):16~24g/d静脉点滴,给药3~7天,病情平稳后改6~8g/d,口服,直至造影或手术。

  ②氨甲环酸(凝血酸):比氨基己酸作用强8~10倍,且有消毒作用。应用剂量2~12g/d,与抑肽酶(30万~40万U)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独使用。

  (6)控制颅内压:

颅内压低于正常时,易诱发再出血;当颅内压接近舒张压时,出血可停止。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如颅内压不超过12mmHg,此时病人多属神经外科联盟分级Ⅰ~Ⅱ级,一般无须降低颅内压。当颅内压升高或Ⅲ级以上者,则应适当地降低颅内压。

  (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目前症状性血管痉挛治疗效果不佳,应重在预防。防治过程分为5步:

①防止血管狭窄;

②纠正血管狭窄;

③防止由血管狭窄引起的脑缺血损害;

④纠正脑缺血;

⑤防止脑梗死

  主要措施有:

  ①扩容、升压、血液稀释治疗:此法既可用于预防,也可治疗血管痉挛。很多医疗中心不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限水,相反每天给予数千毫升液体量,维持中心静脉压在8~10cmH20或肺动脉楔压在12~14mmHg,并采用药物适度升高血压,使血压较正常值升高40~60mmHg,维持血细胞比容在30%左右,可有效减少血管痉挛发生。但上述方法,特别是升高血压宜在动脉瘤夹闭后使用,以免诱发再出血等并发症。

  ②钙离子拮抗药:尼莫地平是目前临床运用较多的钙离子拮抗药,可用来预防和治疗血管痉挛。一般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天内尽早使用,按每小时0.5~1mg静脉缓慢点滴,2~3h内如血压未降低,可增至每小时1~2mg。采用微泵控制静脉输液速度使点滴维持24h。通常本药50ml(10mg)经三通阀与5%~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同时输注。由于尼莫地平易被聚氯乙烯(PVC)吸收,因此应采用聚乙烯(PE)输液管。静脉用药7~14天,病情平稳,改口服(剂量60mg,3次/d)7天。

  ③抗氧化剂和抗炎药物:实验研究证实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炎症反应在血管痉挛的病理机制中起作用。21-氨基类固醇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抑制血管痉挛和神经元损害过程中的自由基反应。抗炎药物如布洛芬、甲泼尼松在动物实验中能改善血管痉挛的临床症状,但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④重组组织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上带观念性改变的是由原来使用抗纤溶药物以防止再出血,改为使用尿激酶和rTPA等纤溶药物,以减少脑缺血损害的发生。一般在动脉瘤夹闭后,清除基底池血块,经导管用rTPA 2.5万~60万U,每8小时使用1次(或尿激酶3万~6万U/d)基底池缓滴和引流。

  ⑤腔内血管成形术:Zubkov在1984年最早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来治疗血管痉挛,目前此项技术在临床得到较为广泛应用。当血管造影证实血管痉挛后,并在症状性血管痉挛出现以前进行治疗,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般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血管痉挛24h内进行治疗。60%~80%的治疗病人临床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由于使用中少数病例出现动脉瘤或动脉破裂,目前趋于采用药物进行药物性成形术,取代机械性成形术。一般用0.5mg尼莫地平、6000~1.2万U尿激酶灌注,然后用0.2%罂粟碱1ml,以0.1ml/s的速度重复多次灌注。整个过程须在DSA监控下进行,并全身肝素化。

  (8)其他并发症的治疗:心电图异常者应给予α或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如普萘洛尔(心得安);水电解质紊乱、高血糖、脑积水等并发症治疗与其他疾病中的治疗相同。

  二、预后

  影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因素很多,病因、血管痉挛和治疗方法为主要因素。病因不同,差异较大。脑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最佳,而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最差。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在55%左右。动脉瘤破裂未经手术夹闭,可再次发生出血。最常发生于第1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0天。每天发生率为1%~4%。前交通动脉瘤再出血的概率最大。第2次出血的病死率为30%~60%,第3次出血者几乎是100%。但在第1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6个月再出血的危险性显著降低,以后出血的病死率可能不会超过第1次出血的病死率。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以及第1次发病的严重程度,对复发的可能性似无关联,但高血压可能增加其危险性。

  血管痉挛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约有13.5%的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因血管痉挛而死亡或残废。在致残病人中约39%因血管痉挛而引起。

  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改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已有了很大改善。Cesarini对一地区20多年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进行分析,发现近10年来Hunt和Hess分级Ⅰ级和Ⅱ级病人的发病后6个月病死率明显低于前10年(16%与34%),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也优于以前,但Hunt和Hess分级Ⅲ级至Ⅴ级病人的病死率无明显改善。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首次血管造影未发现病因者,预后与头颅CT上积血分布情况有关,属于“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预后较好,再出血的概率也小于其他病人。这些患者的病死率仅6%,而找到动脉瘤的患者的病死率约为40%。除此之外,其他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也比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佳。文献报道约80%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能恢复正常工作,而只有50%的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能恢复健康。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相关医生

更多>

  • 杨培泉,主治医师
    杨培泉 主治医师
    未开通
    苏州市广济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妇女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男子性功能障碍

  • 陆长英,主治医师
    陆长英 主治医师
    未开通
    苏州市广济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 青少年心理障碍治疗

  • 周渊峰,
    周渊峰
    未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 儿内科疾病、特别是儿童癫痫、多动症、抽动症、发育障碍、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

  • 邹桂玉,副主任医师
    邹桂玉 副主任医师
    未开通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疾病: 擅长头痛、头晕、脑动脉硬化症、缺血性脑血管病、癫痫、睡眠障碍等神经科常见病的诊治及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中风易发因素的诊治;精通脑电图、脑电地型图的检查和分析。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医院

专家推荐

  • 李秀莲

    李秀莲 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护理。

    擅长:主任医师

    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

  • 卢秀英

    卢秀英 危重病的救治。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儿内、急救专业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危重症及疑难杂症抢救治疗经验。特别擅长各种休克、中毒、抽搐等

  • 席时华

    席时华 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眼底疾病及小儿弱视诊治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

  • 李晶

    李晶 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对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青光眼、泪道疾病及眼外伤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主任医师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汉族,陕西人。198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

  • 热西提

    热西提 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主任医师

    196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疗学,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曾获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全国

推荐问答

乳腺结节应如何治疗?

乳腺结节的治疗需根据结节性质、大小及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若结节为良性,且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取观察等待策略,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监测结节变化。若结节较大或症状明显,可考虑手术切除。若结节性质不明,需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若为恶性结节,需根据肿瘤分期、分子分型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肾结石能否进行体外碎石?

肾结石患者是否能够进行体外碎石治疗,取决于结石的大小、位置、成分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肾结石。对于较大的结石或位于特殊位置的结石,可能需要其他治疗方法,如经皮肾镜碎石术或腹腔镜手术。此外,某些类型的结石,如胱氨酸结石,对体外冲击波碎石的反应可能较差。因此,是否进行体外碎石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评估来决定。

抗生素眼药水有哪些?

抗生素眼药水是一类用于治疗眼部感染的局部用药,主要包括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眼药水;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眼药水;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眼药水。此外,还有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眼药水。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减少眼部炎症反应,促进眼部组织修复,达到治疗眼部感染的目的。患者在使用时应遵医嘱,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尿路感染应该用什么药治疗?

尿路感染的治疗需根据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对于细菌性尿路感染,通常首选抗生素治疗,如氟喹诺酮类、头孢类或磺胺类药物等。对于非细菌性尿路感染,如真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则需选择相应的抗真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调整药物种类和疗程。同时,患者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以帮助冲洗尿路,减少细菌滞留。在治疗期间,应避免使用可能刺激尿路的化学物品,如某些清洁剂或香料。

嘴巴张不开是怎么回事?

嘴巴张不开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颞下颌关节紊乱、肌肉紧张或疼痛、牙齿问题、感染或炎症等。颞下颌关节紊乱可能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肌肉紧张或疼痛可能是由于压力或过度使用导致。牙齿问题,如智齿问题或牙齿感染,也可能导致张口困难。感染或炎症可能影响口腔组织,导致肿胀和疼痛,从而限制嘴巴的开合。针对具体原因,治疗方法可能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牙齿矫正或手术等。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进行详细检查和针对性治疗。

脾厚和脾大是一回事吗?

脾厚和脾大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脾厚指的是脾脏的厚度增加,而脾大则是指整个脾脏体积的增大。脾厚可能是由于脾脏局部的炎症、纤维化或其他病变导致,而脾大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性病理状态,如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等。两者在临床表现和诊断上有所区别,但都可能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