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肾经穴」
太溪
位置:足内侧部,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灵枢·本输》:“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医学入门》:“内踝后五分”;《循经考穴编》:“踝骨尖平”。
功效:益肾、降火。
主治:古代记述: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腹胀、心痛、喘息、呕吐、咳逆、胸胁支满、嗌中肿痛、唾血、口中热、唾如胶、消渴、霍乱、泄出不知、寒厥、足热、牙痛、遗精、遗尿、尿有余沥、月经不调、带下,阴股内湿痒生疮、乳痈、鼻衄、足肿、足底痛。
近人报道:慢性咽喉炎、眩晕、肾炎、尿路感染、失眠、神经衰弱、肾虚牙痛、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足底痛。
方例:咽中干、口中热唾如胶:少泽、太溪。
咽肿:中渚、太溪。
衄血不止:兑端、脑空、风门、太溪、稳白。
腿足肿红:太溪、昆仑、申脉。
眩晕:完骨、太溪、太冲。
肾虚牙痛:下关、颊车、太溪。
失眠多梦:神门、三阴交、太溪。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输(土)穴;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