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歌善舞,聪明伶俐,可是有的宝宝胆子就特别小,什么时候都不敢做。专家表示,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最需要有的就是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要多鼓励宝宝,不要总是一脸凶悍的嚷;晚上睡觉时最好能陪伴着孩子一起,可以给宝宝将睡前故事等。
1.父母不要责备和嘲笑孩子“胆小”,要注意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陪伴和保护孩子,从情感上多关怀、多搂抱和爱抚孩子。父母的胸怀是孩子最感觉温暖的安全港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或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待孩子的情绪平稳后,尝试着用讲故事的形式教给孩子关于鬼神的科学知识,消除孩子的恐惧。父母平时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让孩子看电视也应有所选择,尤其是睡前更不宜看有关凶杀、惊险等节目,以免孩子做噩梦,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2.在一段时间内,夜晚暂时不要让孩子一个人独自,可能的话让孩子与父母同往,以便及时安抚孩子的害怕心理。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恐惧害怕的现象就会逐步缓解。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一个人睡,因为关灯之后那些古怪的黑影都在孩子丰富的构图下变成了妖魔鬼怪。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和孩子做个“游戏”,牵着孩子的手,一起在黑暗的房间里四处“探险”,确认周围的环境,让孩子区分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这样,孩子的恐惧心理会大大缓解。
3.当孩子表现胆小时,父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必过分关注孩子,甚至可以有意识忽视孩子的这种情绪。可以让孩子试着摸一摸他害怕的物体或父母亲自摸一摸,恐惧心理会自然消失。比如,孩子不敢一个人去厨房或者厕所,父母就可以训练他单独去干点什么,“去帮妈妈把厨房里的本子拿来,我急着用”。一般胆小的孩子听到让他去厨房,就会有些犹豫,如果父母见孩子胡些犹豫就干脆大声斥责“胆小鬼”,只能加重孩子的害怕心理,让他觉得干这件事很发怵。如果父母换一种说法,用很平淡的语气对孩子说:“我要蓝色的那个杯子”或者“请你帮我把两个杯子全拿来,我等着倒水。”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你让他干的事情上,“拿几个,什么颜色的”,而不会在意去哪儿,那个地方怎么样。
当孩子回来以后,父母应给予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当孩子主动表现出勇敢的行为时,父母更该及时鼓励,这样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孩子的胆子就会慢慢大起来。
4.改正孩子胆小的毛病,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试着来。有些父母“恨铁不成钢”,整天大声地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没用”“胆小鬼”,结果孩子受到这种消极暗示的影响,会更觉得自己不行,什么都不敢做,哪儿都不敢去,胆子会愈发变小。由于得不到外部环境的帮助,还会引起其他的心理障碍。父母平时也要有意识地从下面对孩子进行勇敢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励孩子锻炼自己胆量和意志的决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