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这主要是因为宝宝喝下母乳后,会分解母乳中的脂肪,而产生脂肪酸。脂肪酸会抑制分解胆红素的酸素,造成黄疸的持续,这个现象就叫做母乳性黄疸。
一般情况下,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真性母乳性黄疸)两种类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一般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迟发型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也可能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出现。
症状表现
1、营养发育良好,体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颜色正常。
2、肝、脾不大。
3、肝功能正常,无贫血。
4、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
母乳性黄疸一般也不需要吃药。轻时可以继续吃母乳,重时应该停用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营养品,为使宝宝得到必需的营养,可采取多次少量的母乳喂养的方法。暂停期间,可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证乳汁持续分泌,等宝宝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此后,即使有轻度黄疸,也不必再停母乳。
一般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