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白斑病是一种罕见的膀胱内病变,好发年龄40岁左右,女性多见。表现为膀胱粘膜出现白色斑块,通常位于膀胱三角及颈部,偶尔可侵犯整个膀胱粘膜。尿频、尿急、尿痛是主要症状,不易与慢性膀胱炎鉴别。膀胱白斑是正常尿路上皮对毒性刺激的反应,是癌前病变或预示着膀胱其他部位有恶性病变。应重视对该病的诊断、监测和治疗。
(一)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病因不明。慢性膀胱炎、膀胱结石、长期留置导尿管、血吸虫病膀胱患者易发生膀胱白斑,这可能是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引起鳞状上皮化生所致。
(二)病机机理
膀胱粘膜出现单个或多发性散在白斑,大小不一,从0.2 cm直至侵及整个膀胱壁,新病变变软,呈蓝灰或灰白色;旧病变较厚,呈乳白色。外观不规则,边缘稍隆起,表面无血色。生长在上皮表面,通常覆盖有厚层角蛋白。由于膀胱细胞向鳞状细胞转化,导致细胞间滑脱功能减弱,从而阻碍膀胱正常的扩张和收缩。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粘膜下层,血管扩张充血,肌肉增生。病变周围水肿,充血。
(一)治疗
1、先除去慢性的病因,如膀胱结石,应先进行碎石治疗或手术取石。
2、对尿道膀胱镜电灼或 YAG激光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往往不能根治,需密切随访。
3、放射治疗可作为切除后的辅助治疗,单独使用效果不佳。
4、用膀胱镜直接注射醋酸泼尼松或醋酸异氟泼尼龙(氟氢泼尼松)有一定的疗效,注射时间为1周~1个月,可以多次注射。
5、冰冻治疗也可以试用。
6、病灶部位膀胱粘膜可在必要时施行剥除术。考虑到膀胱部分切除手术可能会导致恶性病变。
7、膀胱灌注法:治疗机制推测与激活体内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引起局部严重炎症的毒性效应导致病变组织细胞缺血、坏死、脱落,然后再移行上皮修复。其副作用为病人在灌药后出现尿频、尿急、排尿灼痛、费力、低热不适等症状,但在24小时内都能得到缓解。冷冻卡介苗(BCG)灌注法操作简便,远期效果尚待观察。
(二)预后
本病易复发,术后应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一次,膀胱镜检查如发现粘膜光滑,有少量血管出现。活检证实粘膜表层为移行上皮细胞,可认为已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