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这个疾病,但是这个疾病的传染率是很高的,因为流行性斑疹伤寒会通过一种叫体虱的来传染给别人,一般患上这个疾病的患者会出现身体持续的高温,并且患者还会有头痛的感觉,最明显的就是皮肤上面会出现像湿疹一样的包包,希望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些这个疾病。
对于所有人群都是有可能会患上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因为这个疾病的传染率是很高的。如果大家身体出现什么不适的话一定要及时的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不要耽误诊治。
1.病因
本病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寄生于人和动物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及人虱肠壁上皮细胞内,在立克次体血症时也附着于红细胞和血小板上,其基本形态为微小球杆状,沿长轴排列成链状。但在虱肠中发育阶段呈多形态,可呈球状,短杆状,杆状或长线状。0.3~1μm×0.3~0.4μm,革兰染色阴性。病原体的化学组成及代谢产物有蛋白质、糖、脂肪、磷脂、DNA、RNA、多种酶类、维生素及内毒素样物质。其胞壁的脂多糖层有内毒素样作用。普氏立克次体对热、紫外线、一般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56℃ 30分钟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耐受力较强,在干虱粪中可存活数月。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抗原成分有交叉,故患者血清能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凝集反应,即外斐反应。普氏立克次体既含有本组所共有的可溶性耐热性的组特异性抗原。又含有型特异的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借后者可通过血清学检查与莫氏立克次体感染相鉴别。病原体可在组织培养中生长,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旺盛。动物接种仅能用豚鼠,接种后引起发热及血管病变。阴囊肿大不明显,这点与莫氏立克次体感染不同,借此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相鉴别。毒素样物质在试管中可使人、猴、兔等温血动物的红细胞溶解,注入大、小鼠静脉后可引起呼吸困难、抽搐、血容量减少等,动物多在6~24小时内死亡。
2.临床表现
一般可分为典型和轻型两种,另有复发型斑疹伤寒。
1.典型
潜伏期5~21天,平均为10~12天。少数患者有2~3日的前驱症状,如疲乏、头痛、头晕、畏寒、低热等。大多起病急骤,伴寒战、剧烈持久头痛、周身肌肉疼痛、眼结膜及脸部充血等。
(1)发热 体温于第2~4天即达高峰(39~40℃以上),第1周呈稽留型,第2周起有弛张趋势。热程通常为14~18日,热度于2~4天内迅速退至正常。近年来报告的病例中,其热型多为弛张或不规则,可能与抗生素的应用有关。
(2)皮疹 为重要体征,见于80%以上的病例,于病程第4~6天出现,初见于胸、背、腋窝、上臂两侧等处,一天内迅速发展至全身。面部通常无疹,下肢皮疹也较少。疹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2~4mm,初为鲜红色斑丘疹,按之退色,继转为暗红色或瘀点样。皮疹于5~7天消退,瘀点样疹可持续1~2周,遗有棕黄色斑或有脱屑。
(3)神经系症状 明显,且很早出现,表现为惊恐、兴奋、剧烈头痛,发病时可伴神志迟钝、谵妄,偶有脑膜刺激征、肌肉和舌震颤、昏迷、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听力减退等。
(4)心血管系症状 心率增速与体温升高一般成正比,有中毒性心肌炎时可出现奔马律、心律失常等。休克或低血压乃失水、微循环障碍、心血管及肾上腺功能减退等的综合后果。
(5)其他症状 尚有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纳减、便秘、腹胀等,偶有黄疸、发绀、肾功能减退。脾大多轻度肿大,部分病例有肝肿大。
(6)体温下降后除严重患者的神经症状外,各种症状均见好转,头痛减轻、食欲恢复。
2.轻型
轻型病例较多见,可能与人群免疫水平有关,其特点为:
(1)热程较短(8~9日)、热度较低(39℃左右);
(2)毒血症状较轻,但仍有明显周身疼痛;
(3)皮疹呈充血性斑丘疹,见于胸、腹部,无疹者也占一定比例;
(4)神经系症状轻,持续时间短,主要表现为头痛、兴奋等;
(5)肝脾肿大不多见。
3.复发型斑疹伤寒
也称Brill-Zinsser病,国外多见于东欧及东欧人民移居美国者,国内很少有本病报道。主要临床表现可归纳为:
(1)呈轻型经过,毒血症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症状较轻;
(2)呈弛张热,热程7~11日;
(3)无皮疹,或仅有稀少斑丘疹;
(4)散发,无季节性,大年龄组发病率明显较高。
通过这篇文章介绍的关于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一些知识之后,相信大家对这个疾病也会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对疾病的了解,其实就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周围朋友的一种帮助。希望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些疾病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