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1.病史
心律失常时由于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房室收缩不协调等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视心脏是否正常及心脏代偿功能如何而定,常见的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昏,严重的可发生晕厥,休克,心力衰竭,婴儿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拒食,呕吐,嗜睡等,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儿常有反复发作的历史。
2.物理诊断
正常窦性心律婴儿100~140次/min,1~6岁80~120次/min,6岁以上60~100次/min,根据心脏听诊及脉搏的节律及频率,可初步做出以下判断:
(1)心率快而齐者:
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伴1∶1或2∶1房室传导。
(2)心率快而不齐者: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伴有不规则的房室传导,窦性心动过速伴有过早搏动。
(3)心率慢而齐:
(4)心率慢而不齐者:
安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窦性心动过缓伴有过早搏动,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5)心率正常而不齐者:
有些心律失常可出现心音的改变,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心音常减弱,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第1心音加强,心房颤动时心音强弱不一,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心音有时很响称为“大炮音”。
试用刺激颈动脉窦的方法可协助鉴别快速性心律失常,令患儿平卧,侧颈,首先在胸锁乳突肌前触及颈动脉的搏动,在下颌角水平的搏动点向颈椎方向按压和按摩,先按右侧,约5~15s,同时监听心率,如心率无变化,可换按左侧,但不可同时按压两侧,窦性心动过速经按压颈动脉窦可使心率轻度减慢,但放松后即恢复原有心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则可终止发作或毫无改变;心房扑动在刺激颈动脉后加重房室传导阻滞,故心率可减为原有的1/2。
二、诊断
1.心律失常分类
心律失常可根据生理学基础或解剖学基础进行分类,临床上多用的是两种分类方法相结合,将心律失常按电生理特点分为:
①激动起源异常。
②传导失常。
③激动起源异常伴传导失常,然后再根据心律失常发生的区域指明心律失常的部位,如期前收缩或心动过速可分为房性,交界性或室性;传导阻滞可分为窦房间,房室间,束支或心室内的传导阻滞。
(1)窦性心律失常:
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但激动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之外,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游走节律,窦性静止。
(2)异位节律:
窦房结以外发出的激动引起的心脏搏动,称为异位节律;可分为两大类:
①逸搏或逸搏心律。
②期前收缩以及由期前收缩或快速异位激动引起的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
(3)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可为暂时性,间歇性或永久性,根据传导阻滞发生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窦房间,心房内,房室间,心室内(包括束支)传导阻滞。
2.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分析方法
心电图对诊断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往往起决定性的确诊作用,但有些心律失常较复杂或为几种类型心律失常夹杂在一起,给诊断带来困难,因此,分析心律失常心电图必须按一定规律循序渐进,必要时需借助于梯形图进行分析。
(1)心电图分析方法:
①P波:
在常规导联中首先确定有无P波,然后根据P波的形态,方向,速率及其规律性以及与QRS波群的关系,判断激动的来源,窦性P波呈钝圆形,在 Ⅰ,Ⅱ,aVF,V5导联中直立,aVR导联中倒置,V1导联中双向,速率随年龄而不同,每分钟心率的正常范围如下:1岁以下110~150次,1~3岁 90~130次,3~6岁80~120次,6岁以上60~100次。
②P-R间期:
随年龄和心率相应变化,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最短为0.08s,最长为0.18s。
③QRS波群:
分析QRS波群的形态和间期,有助于确定心室冲动形成的部位及心室内的兴奋过程,如果QRS波群的形态与时限均属正常,则可确定为室 上性激动下传,若QRS波群宽大畸形,则可能为心室自身节律,束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室上性激动的心室差异性传导或预激综合征等。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QRS波群是间断发生或连续发生,它与P波的关系以及P-R间期的情况,以此来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2)梯形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在分析较复杂的心律失常时,根据心电图特点,用图解方式说明激动起源和传导过程而绘制出的图形称梯形图,梯形 图是有横线,垂直线和斜线绘制的线条示意图,通常用三行,自上而下依次代表心房(A),房室交界处(A-V)和心室(V),在A行和V行中的垂直线分别对 准P波和QRS波群的起始部,在A-V行内的斜线表示冲动在房室交界处内的传导过程,向右下的斜线表示冲动向前传导,向右上的斜线表示冲动的逆向传导,黑 点表示激动的起源,“┷”表示传导受阻。
在分析复杂心律失常时,有时需显示窦房传导关系,此时需在A行之上增加S行,S与A行之间为S-A,需显示激动在心室内传导情况时,在V行之下增加E-V行和E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