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毛囊性脓疱病(impetigo folliculitis),又称Buckhart脓疱疮,为一种表浅性毛囊口炎,多发生在接触石油、沥青的工人中,搔抓、昆虫叮咬及损伤也可能是诱因。
疣状肢端角化病(acrokeratosis verruciformis)罕见,由Hopf于1930年首先描述。出生时或儿童期发病,少数在青春期发病。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与毛囊角化病伴发,或家族中有毛囊角化病患者。故认为两者可能是同一角化遗传缺陷引起。损害为扁平或凸起的角化过渡性坚实丘疹,直径1至数毫米,正常肤色或棕红色,类似扁平疣或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数目多,不融合,皮损摩擦可
红血丝是面部先天性毛细血管位置比较浅而引起的一种面部现象,皮肤薄而敏感,过冷、过热、情绪激动时脸色更红,从而形成红血丝现象。面部红血丝患者面部看上去比一般正常肤色红。人们常称高原脸或红脸蛋或是烂苹果,这种皮肤薄而敏感,过冷、过热、情绪激动时脸色更红。
妊娠疱疹(herpes gestationis)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妊娠期和产褥期的多形性瘙痒性红斑、丘疱疹或疱疹样皮疹,且再次妊娠时又会复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综合征也称成人早老症、白内障-硬皮病-早老综合征,系一种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老人样面容、身材矮小、青少年白发、青年白内障、四肢硬皮病样皮肤改变、骨质疏松、组织钙化、糖尿病和性腺发育不全为主要特征。
鼠螨叮咬(ornithonyssus sting)是由寄生在家鼠体上的柏氏禽刺螨叮咬人引起。是由寄生在家鼠体上的柏氏禽刺螨叮咬人引起。可能与反应源相关。好发于颈肩、腰腹及四肢,通常为弥漫分布米粒至黄豆大丘疹、风团,互不相融合,瘙痒剧烈,局部可对症处理。
皮肤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skin)主要发生于唾液腺,其次为泪腺、耵聍腺和上呼吸道的黏液腺,亦有少数患者发生于皮肤,主要为头部和胸部。
本病是一种局限于手,足的局部无皮疹的慢性瘙痒性,刺痛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病程慢性,症状不受温度,情绪变化的影响,除肢端感觉异常外,患者的神经,精神检查均正常。
皮下脂肪肉芽肿(lipogranulomatosis subcutanca)亦称Rothamann-Makai综合征,好发于儿童及肥胖女性的下肢及躯干的皮下组织噬脂性肉芽肿。经过缓慢,预后良好。认为是Weber-Christian脂膜炎的亚型,但不发热,全身症状缺如。
紫癜性苔藓(lichen purpuricus)又名金黄色苔藓(lichen aureus)。本病病因未明,临床少见。
痒点(puncta pruritica)病,痒点以皮肤局限性点状剧痒为特征的皮肤病。病因不明,发病限于成人。病程慢性。好发于骨隆起处或易受摩擦处如耳后、肩胛、臀部、腹股沟、各关节伸侧等,多不对称。治疗除镇静剂、抗组胺剂及B族维生素外,液氮冷冻疗法或针刺疗法(阿是穴)、耳针及穴位注射疗法常能奏效。
水疥是指诸疥中之轻轻者。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该书分疥为大疥、马疥、水疥、干疥、湿疥。巢氏谓:“水疥者,如小瘭浆,摘破有水出,此一种小轻。”类似丘疹性荨麻疹,或为湿疥之轻微者。
摩擦黑变病(friction melanosis)是由于长期反复机械性刺激所致局部皮肤的网状色素沉着性损害。
先天性巨大色素痣(giant congenital pigmented nevu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先天性痣细胞痣,不遗传,直径可超过20cm。损害覆盖整个头发、肩部、肢体或躯干的大部分,10%~13%患者可发生恶性黑色素瘤。
非典型纤维黄色瘤(atypical fibroxanthoma)常见。此瘤为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相关的低度恶性肿瘤。二者组织学上相似,但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较小,位置较浅,因而预后较好。
阿米巴(Amebae)是一种属于原生动物门亚门的单细胞原虫,它具有以伪足产生致命性及二分法繁殖的特点。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可引起肠阿米巴病,其肠外并发症偶可侵犯皮肤引起皮肤阿米巴病(Amebiasis Cutis)。常见于会阴、肛周皮肤,形成溃疡及肉芽肿。
特发性滴状色素减少症(idiopathic guttate hypomelanosis)为病因不清的多发性点状色素减退斑。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是皮肤、粘膜、毛发和指甲持续性念珠菌感染的细菌免疫缺陷病。本病与其他细胞免疫缺陷病不同,仅对白色念珠菌和少数抗原相关性真菌缺乏反应,而对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免疫则正常。本病系一些疾病的综合征,可合并各种内分泌器官功能减退、肿瘤和其他慢性衰竭性疾病,也可在应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发生。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atypical measles syndrome)是指曾接种过麻疹疫苗2~6年后,血中抗体水平下降,再感染麻疹病毒而引起的不典型发病,失去了麻疹临床的特征性表现,多发于青少年,冬春季散发,无传染性。
结核性苔藓(Lichen Tuberculosus)对称瘰疬性苔藓(lichen scrofulo sorum),为发生在躯干及四肢上成群的毛囊性丘疹。也称播散性毛囊性皮肤结核(tuber culosis cutis follicularis disseminatus)。
皮肤纤毛囊肿(cutaneous ciliated cysts)少见,Kurban和Bhawan提出此囊肿起源于苗勒管,其他学者则根据这些损害偶亦发生于男性,提出此囊肿起源于呈纤毛化生的小汗腺。囊肿通常呈单发性。直径常为数厘米,充满透亮或琥珀色液体。发生于青少年女性的臀部和下肢,个别病例亦见于肩及头部,仅2例发生于男性。
皮肤软骨瘤(cutaneous cartilaginous tumor)少见,可能是源自于间充质细胞的一种肿瘤。肿瘤位于指趾和掌跖部,表现为坚硬的斑块,直径
溃疡性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cutis verrucosa)又称结核性溃疡(tuberculosis ulcer);腔口部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cutis orificialis)。多发生在内脏有活动性结核病灶,同时患者对结核杆菌抵抗力弱的活动性肺结核或喉结核病人,痰内结核杆菌可引起口腔黏膜溃疡。如含菌的痰被咽下或肠结核排菌,粪便内结核杆菌可致肛门周围发生溃疡。肾脏或膀
人为性皮炎是一种患者有意或无意用机械或化学方法伤害自身皮肤而引起的皮肤损伤,属于一种人工疾病。这种皮炎通常在患者有意的情况下造成,属于一种精神性疾病。损伤部位多见于面部、颈部等手所能及的部位,其临床表现根据所使用的损伤方法而定,皮损可表现为线形划伤、红斑、水疱或溃疡等,严重者可引发感染和脓毒症等并发症。
毛根鞘癌(trichilemmal carcinoma)1976年由Headinton报告,但其诊断多年以来未得到病理学家们的认可。最近发表的一系列报告,已明确本病为一种毛囊性肿瘤。可发生转移,典型皮损通常小于3cm。
良性脂肪母细胞瘤(benign lipoblastoma)是一种少见的孤立性肿瘤,大多发生于婴儿,80%发生于3岁以前,故又称胚胎性脂肪瘤(embryonal lipoma)。是类似胎儿脂肪组织的分叶状局限性(脂肪母细胞瘤)或弥漫性(脂肪母细胞瘤病)肿物。肿瘤最常见于3岁以前。偶尔发生于刚出生或较大儿童,发病有男性倾向。四肢是最常累及的部位,也有发生于纵隔、腹膜后、躯干、头颈和各种器官(肺、心脏、
脂肪皮肤硬化症这一名词原是用来描述小腿下段因静脉高压或重力性综合征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或硬化改变的。急性脂肪皮肤硬化症过去了解很少。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局部红、热,有触痛的浸润硬结,但全身体温正常。
脓疱型牛皮癣是牛皮癣的一种亚型,其症状包括泛发性脓疱、炎性浸润和皮损等。在脓疱型牛皮癣中,真皮有以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少量嗜中性细胞和弹力纤维破坏。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异维A酸软胶囊、阿维A胶囊等药物,同时需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保持良好心态和生活习惯。
瘰疬性皮肤结核病(scrofular tuberculoderm)又称液化性皮肤结核或皮肤腺病,是结核杆菌所致的、常见的皮肤结核病变之一。常伴有其他组织或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淋巴结结核、骨和关节结核最多见。好发于颈部、腋下、上胸部、腹股沟等处。原发性的瘰疬性皮肤结核病,又称结核性树胶状样肿(tuberculous gumma),由血源性播散而来,结节常位于四肢,不与腺体、骨或其他组织相连接。本病多
躯体感染伴发的精神障碍是由病毒、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或其他微生物、寄生虫等伴发的全身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肺炎、恶性疟疾、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艾滋病等引起的精神障碍,颅内无直接的感染的证据。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它可引起象皮肿、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引起人类感染的丝虫有多种,但和皮肤科有关的主要有斑氏及马来丝虫病。
结缔组织痣(connective tissus nevus)少见,为一种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的错构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疾病伴发,呈获得性或先天性。好发于躯干,最多见于腰骶部。皮损单发,但常多发,后者可呈带状排列。
泛发性扁平黄色瘤(diffuse plane xanthoma)又名泛发性黄斑瘤。它是相对较大,发生于除眼睑外,其他部位的黄斑瘤样损害。发病率低,常见于老年。
红痣是人体气血的精聚,多为吉。一般发生40岁左右成年人,随年龄增长其数目增多。红痣源自阴阳学名词,古人认为一个人的运势和生日有关系。古人认为盘古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阳气就是阳清之气,阴阳二气混杂从而化育了万物。
石油、煤焦油、页岩油及其分馏产物所致的皮肤病(dermatoses due to petroleum、coal tar、shale oi1、and theirs derivatives)系从业者因从原油开采、分馏产品提取加工及各种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皮肤黏膜损害。石油及其分馏产物如汽油、煤油、柴油、各种润滑油、石蜡、沥青等;煤焦油及其分馏产物如轻油、中油、重油,如蒽油、煤焦油、沥青;页岩油及其分馏
脱囊是指起始寒热交作,囊红睾丸肿,皮肤湿裂,隔日即黑,间日腐秽,不数日间,其囊尽脱。
柯萨奇病毒疹(coxsackie virus eruption)是由柯萨奇病毒(CV)所致。它是1948年由美国柯萨奇村暴发脊髓灰质炎而命名。柯萨奇病毒分A、B两组,A组主要使新生鼠产生骨骼肌损害;B组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损害。
家族性良性天疱疮(familial benign pemphigus)又称为Hailey-Hailey病,1939年报道本病。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亦可见无家族史病例。本病少见,可由于摩擦,阳光照射,损伤及细菌感染而激发,有人认为本病与达里埃氏病有某种联系。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diffuse palmoplantar keratodermia)又称遗传性掌跖角化病(hereditary palmoplantar hyperkeratosis),掌跖胼胝病、掌跖角质瘤、Thost-Unna综合征。多从婴儿期发病。轻者仅有掌跖皮肤粗糙,严重时掌跖出现弥漫性斑块,边缘角质增厚,表现光滑,色黄酷似胼胝,或呈疣状增厚,常因弹性消失而发生皲裂,引起疼痛。
1.工业应用 金属镀铬(铬电镀用25%~50%铬酸)、颜料、鞣革、印染、照相制版、合金钢、火柴、电池等工业部门均要用到铬酸、铬锰盐或其重铬酸盐类。工业上主要用其三价或六价化合物,如氧化铬(Cr2O3)、铬酸(三氧化铬,CrO3)、氯化铬(CrCl3)、铬酸钠(Na2CrO4)或铬酸钾(K2CrO4)、重铬酸钾(K2Cr2O7)或重铬酸钠(Na2Cr2O7)。2.理化特性 铬是一种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
神经官能性表皮剥脱(neurotic excoriation),又叫神经性表皮剥蚀。为无意识强迫性的挖掘、搔抓或摩擦自己皮肤的习惯所致。 患者无意识地强迫自己用指甲、木片、铁丝或其它物器,去扣、挖、刮、抓自身皮肤。凡手部易达,常出现不同形态的表皮剥蚀。病程稍久,会有明显的色素沉着。
自身免疫性孕酮性皮炎(autoimmune progesterone dermatitis)是一种慢性、泛发性类似疱疹样皮炎的特征性水疱大疱性疾病,本病是Shelley等在1964年最早报道。
松毛虫皮炎是指人体某部位接触到松毛虫体的毒毛后,引起皮肤炎症反应的一种急性皮炎。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丘疹等症状,甚至出现关节病变和囊肿,严重者还可出现头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脓疱性细菌疹(pustular bacterid)由Andrews1941年报道,是机体对细菌性感染病灶所引起的一种机体过敏反应疹,表现为掌跖对称性、成群水疱和脓疱。Sachs等认为此病与匐行性皮炎是同一疾病或同病异型,因此称本病为固定性脓疱性肢端皮炎(acrodematitis pustulose perstans)。
地霉菌病(Geotrichosis)是一种偶见的由条件致病菌念珠地丝菌所引起。此菌为酵母样真菌,广泛分布,可寄生于土壤、蔬菜及水果上,最常波及肺及肠道。1842年由Beneff首次报道本病为一结核空洞患者并发地霉菌病。由于本病是一条件致病性感染,故本病常伴发或继发于结核、糖尿病、白血病等消耗性疾病或伴发于长期用激素及艾滋病患者。常表现为支气管及肺部感染、肠道感染等,多见于严重免疫缺陷的患者。
皮肤钙化病(calcinosis cutis)是不溶性钙盐(主要为未定型磷酸钙或少量碳酸钙)沉积于皮肤内或皮下组织产生的疾病。可分为转移性皮肤钙化病,营养不良性钙化病及特发性钙化病等3型。
老年性皮肤萎缩(atrophia cutis senilis)属老年时期生理性皮肤萎缩变性。由于某些内环境或外环境的影响,可促使皮肤较早地老化变性,有一定病理意义。
恶性蓝痣(malignant blue nevus),罕见。可在原有蓝痣或太田痣的基础上发生,也可一开始即为恶性蓝痣。皮损表浅,可破溃,本病可侵犯局部淋巴结或全身广泛转移。另外,常见一些坏死区,但无交界活性。
汗孔周围炎及多发性汗腺脓肿(periporitis and multiple sweat gland abscesses)是汗腺因葡萄球菌感染产生的炎症性皮肤病,易和疖病混淆,又称假性疖肿(pseudofurunculosis)、痱疖(furunculosis sudoriferous),俗称痱毒。
赤白游风亦称急性神经血管性水肿是一种暂时必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
灰泥角化病(stucco keratosis)又称手足背疣(verruca dorsi manus et pedis)1958年首先由Kocsard报告。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congenital bullous 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又名鱼鳞病样红皮病(大疱型)、大疱性鱼鳞病样角化过度症、显性遗传先天性鱼鳞病、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疾病。
扩张孔(dilated pore)1954年由Winer首先报告。好发于颜面,通常单发,呈扩张孔或巨大粉刺状外观,触之无硬结。组织病理:毛囊漏斗明显扩大,开口部所衬表皮萎缩,但在较深处囊腔内所衬表皮肥厚,并呈现许多表皮突和不规则轻度增生伸入周围间质内。手术切除或电灼治疗。
对苯二胺皮炎是指接触对位苯二胺引起的皮炎湿疹样改变。参与对苯二胺生产的工人、毛皮衣制作者、美发师以及参与橡胶硫化过程的工人可能发生这种皮炎。其症状包括红斑、丘疹、丘疱疹等皮损,这些皮损可散在或密集分布,甚至出现渗出。病程长者还可能出现苔藓样变。此外,含有对苯二胺的染发剂也可能引起头皮、眼睑、耳部和颈部的接触性皮炎,出现明显的红斑、水疱、糜烂、渗液和瘙痒等症状。若未经适当治疗,还可能产生结痂和苔藓样
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的药物,无论通过任何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的皮肤和(或)粘膜损害的不良反应,谓之药疹。为皮肤科急诊中常见的病种。中毒性表皮坏死型药疹是一类伴有多系统损害的重症皮肤病.受损面积大,死亡率高等特点的药疹。
皮脂腺异位症又称Fordyce病,是一种皮脂腺疾病,该病是由于皮脂腺发育的生理性变型和皮脂腺增生所致。该部位病变特征为无明显隆起皮肤的粟粒大小扁平丘疹状损害,群集分布,损害多无自觉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少数患者并发感染、过敏等,引起瘙痒、疼痛等表现,进行针对治疗即可。
髓性多汗症(medullary hyperhidrosis)由于传出刺激常涉及味觉感受器,故髓性多汗症又称味觉性出汗(gustatory sweating),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髓性多汗症两种类型。
短暂性棘皮松解皮肤病(transient acantholytic dermatosis)又称为Grover病(Grover disease),丘疹性棘层松解(popular acantholysis),1970年由Grover首先报告本病,是一种能自发缓解的成人的棘层松解和角化不良性疾病。
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desmoplastic trichoepithelioma)以往认为本病为单发性毛发上皮瘤,但它具有足够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因而可认为是毛发上皮瘤的一种特殊型。
黏液性小汗腺癌(mucinous eccrine carcinoma)此为小汗腺癌的少见型。
侵袭性指趾乳头状腺癌(aggressive digital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呈单发性结节,可发生溃疡及出血。有病理性核分裂象和局灶性坏死。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es,LABD)或线状IgA皮肤病(linear IgA dematosis)由于其具有基底膜线状IgA沉积,不伴发谷胶敏感性肠病,HLA-B8阳性仅为30%,成为与大疱性类大疱疮和疱疹样皮炎完全不同的独立疾病。另一儿童慢性大疱皮病(chronic bullous disease of childhood)是一种罕见疾病
手汗症是由于人体交感神经始终处于亢进状态所致,症状是手汗多,对健康没有直接的影响。手汗症为相当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功能性局部异常多汗。因为人种上的特异性,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年轻人,特别容易有此毛病。治疗可以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
回旋形线状鱼鳞病(ichthyosis linearis circumflexa)亦称Netherton综合征,健康搜索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鵻。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健康搜索。健康搜索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出现皮损为泛发性游走性环状或多环状红斑及鳞屑健康搜索,周边有明显的“双边”鳞屑,具有特异性。其泛发性红斑及干燥纤细的鳞屑,犹如银屑病组织病理:示非特异性改变。早期应与鱼鳞病样红皮病相鉴别鵻。多环状
本病是一种自幼年发病,以水疱为主的特发性光敏性皮肤病,愈后遗留瘢痕。夏令水疱病为本病的异型,症状较轻,愈后无瘢痕。
眶周色素沉着(periorbital hyperpigmentation)为病因不清的眶周的色素过度沉着性疾病。
酒渣鼻样结核疹(rosacea-like tuberculid)于1917年由Lewandowsky所命名,其临床特点为在颜面发生淡红色或黄褐色丘疹,皮肤潮红充血。
偶发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fortuitum infection)的病原菌偶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属迅速生长的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革兰及PAS染色阴性,豚鼠接种不成功,小鼠足垫接种呈阳性。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临床表现为三种损害,即瘰疬样病变、皮下脓肿和角膜溃疡。通过分枝杆菌培养可以确诊。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效果不肯定,可自愈。愈后呈稍凹陷的瘢
乳头侵蚀性腺瘤病(erosive adenomatosis of the nipple)是乳头导管的一种腺瘤。本病较少见,主要见于中年妇女,亦见于男性。
痒疹(prurigo)是一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黑布拉痒疹是急性痒症的一种急性型。好发于儿童及幼儿。断奶后的婴幼儿最多,黑布拉痒疹(Hebra’s Prurigo,Prurigo Hebra)、成人痒疹,结节性痒疹,冬令痒疹、妊娠痒疹等,临床上以圆顶丘疹,苔藓样结节和瘙痒为特征的皮肤病。
Pasini-Pierni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progressive idiopathic atrophy of Pasini and Pierni),自从1923年Pasini-Pierni报道本病以来,又有局限性浅表性萎缩性硬皮病(atrophosclerma superficialis circumscripta),弥漫性特发性皮肤萎缩(atrophia cutis idiopathica
皮肤黏液瘤(cutaneous myxomas)呈单发性肉色结节,发生于颜面,躯干或四肢。皮肤黏液瘤也可作为Carney综合征的症状之一。其中皮肤黏液瘤为小于1cm的多发性皮肤色丘疹。
海鱼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murinum infection)是人类接触海水或淡水时,被海鱼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urinum)从人类皮肤侵入所引起的皮肤病。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皮损好发于肘、膝、手脚、指趾、踝、小腿等四肢易受外伤部位,肘部皮损最为常见,约占70%以上。局部受伤3~4周内出现小的,多为单发的红色丘疹,缓慢长大形成1~2cm红色或
单发性毛鞘瘤(solitary trichilemmoma)1962年由Headington和Prench首先报告。为颜面部特别是鼻和颊部发生的单发性小丘疹,直径3~8mm,无特征性临床形态。
丘疹紫癜性手套和短袜样综合征首由Harmas等于l990年报道,其特点为手、足轻度水肿和红斑,伴有紫癜,皮损可扩展至腕及踝部,呈手套及短袜状分布,故名。本症好发于青年人,发疹前可有发热、轻重不等的全身症状,经2~4天后出疹,表现为双手、足皮肤潮红,轻度水肿及扁平丘疹,皮损可扩展至腕及踝部,呈手套及短袜状分布,少数病人肘、膝、臀和大腿内侧也可见有皮疹,轻度瘙痒或有疼痛。
冲浪者结节(surfer’s knots)是发生于冲浪运动员的膝部和足背部的皮下结节。在进行冲浪运动时,冲浪板经常与运动员的双膝和足背部摩擦,从而导致此处皮肤增厚,此外,此病与进行海水运动时的冷刺激似有一定的关系。患处足背结节下可出现骨碎片或骨刺,这是长期受结节压迫出现的骨性改变。
理发师皮炎是一种从事理发、美发、护发职业过程中发生的皮肤炎症。在理发、美发、护发操作过程中,理发师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清洁剂、烫发剂、染发剂、护发剂等,这些物质本身或其中的某些原料、中间体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或致敏作用,从而导致皮炎的发生。理发师皮炎的基本症状包括瘙痒、刺痛和灼痛感,皮肤可能出现红肿、水疱、糜烂、渗液等,严重时还可能伴有感染。
类脂质蛋白沉积症(lipoid proteinosis)又称Urbach-Wiethe病,皮肤黏膜透明蛋白变性(hyalinosis cutis et mucosa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常发生于婴儿,主要在皮肤、黏膜或内脏有无定形嗜伊红透明物质沉积,临床以眼睑增厚、肘膝黄色瘤样斑块伴声音嘶哑为特征。
幼年黑素瘤(juvenile melanoma)又称良性幼年黑素瘤(benign juvenile melanoma)、Spitz痣、梭形与上皮样细胞痣(spindle and epithelioid nevus)。儿童面部发生单个红或淡红色结节应考虑此病。为复合痣的异型,好发于面部,损害为单个坚实结节,持续多年后常发展为皮内痣。
外源性光感性皮炎是一种光感物质通过局部或系统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照射部位出现相应临床表现的皮肤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光接触性皮炎和光线性药疹,其中又各分为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性皮炎两型。
疣状角化不良病(warty dyskeratosis)首先由Helwig和Allen报告,1957年由Syzmankh创用此命名。
色素性化妆品皮炎是一种对化妆品成分过敏所致的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反应,又称女子颜面黑变病。这是黄种人多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灼热、继发丘疹、水疱、糜烂等症状。 色素性化妆品皮炎的发病部位主要在皮肤,且不具备传染性。多发人群为女性,可能会并发黄褐斑和接触性皮炎等疾病。 对于色素性化妆品皮炎的治疗,可以采取支持疗法,也可以使用一些抗过敏药物来缓解症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病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面部脓皮病是一种以穿凿性、化脓性结节为特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健康的年轻女性。
增生性毛根鞘瘤(proliferative trichilemmoma)也称头部毛发肿瘤(pilar tumor of the scalp)。本病90%发生于头皮,其余主要发生于背部。大都为老年人,80%为妇女。
无色性色素失调症(无色素性色素失禁症,incontinetica pigmenti achromians)又称Ito色素减退症(hypomelanosis of Ito),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常为散发。
多杀巴斯德杆菌病(pasteurella multocida),广泛存在于许多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呼吸道和肠道。人类的感染大部分是由于被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所致。其传染流行情况还不很清楚。发病机制还不确切。皮损常见于手、前臂和下肢,最早伤口出现红肿,快速蔓延破溃并从多窦道排出黄色血性脓液,局部伴有剧痛,咬伤较深时,也可导致骨膜炎和骨髓炎。依据病史和从脓液或痰中分离出生长缓慢的革兰阴性小杆菌而确诊。青霉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subcorneal pustular dermatosis)又称为Sneddon-Wilkison病,是一种慢性良性复发性脓疱性皮肤病,中年妇女多见,病理变化为角层下脓疱,1956年由Sneddon和Wilkinson等首先报道此病。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登豆疮”相类似。
溶血性链球菌坏疽(hemolysis streptococcus gangrene)系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化脓性坏疽。临床上颇似坏疽性丹毒。
蛰伏脂瘤(hibernoma)又叫棕色脂肪瘤(brown fat tumor)是由棕色脂肪细胞组成的良性瘤。棕色脂肪存在于哺乳动物及人类胎儿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本病极罕见,多发生于20~50岁成人,无性别差异。
弓形体病是由弓形体(弓浆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凡有生物的地方几乎都有弓形体的存在。弓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球虫。感染途径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人体对弓形体具有先天性免疫力,临床表现为急性感染症状。严重者可致死。感染者只有一小部分出现临床症状,大部分呈亚临床型。先天性弓形体病皮疹以瘀点和紫斑为主;后天性弓形体病除少数严重者外,一般病情较轻,症状复杂多样。在临床上视侵犯器官和组
本病是由下肢静脉曲张、血液循环淤滞引起的小腿下部局限性皮下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疾病,是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淤滞性湿疹和淤滞性溃疡病谱中的一个少见类型。
本病为出现在儿童或成人面部或生殖器的硬下疳样损害。1934年,Hoffman首次描述本病。1957年,Frain-Bell报道了3例,他认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是病因。但其他细菌如不典型的抗酸杆菌、大肠埃希菌或病毒也不能除外。
土肥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症(symmetrical acropigmentation of Dohi)为对称性散布于手、足背的雀斑样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斑。
先天性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congenital poikiloderma atrophicans vasculare syndrome)又称Rothmund-Thomson综合征。其主症为皮肤萎缩、棕红色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伴有先天性白内障。
网状红斑萎缩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ulerythematosa reticulata)又称虫蚀状皮肤萎缩(atrophoderma vermicular)或红斑性皮肤萎缩(atrophodermaia ulerythematosa)或蜂窝状萎缩(honeycomb atrophy)或中面部对称性网状皮肤萎缩(atrophoderma reticulata synmetrica fac
毛盘瘤(trichodiscoma)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966年由Pinkus证明本病为毛间叶组织多发性错构瘤。多幼年发病,往往并发多发性纤维毛囊瘤。
千足虫(millipede)属多足纲,属于无毒害的植食昆虫,不叮咬人释放毒素,然而,当其在人体上爬行遇上扑击,虫体破裂,两侧的腺体释放出毒素。当人感染其毒后,毒素可产生灼热,水疱,色素沉着。如碰巧进入眼睛,可引起严重炎症反应。一旦皮肤接触到这种毒素,必须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职业性皮肤癌(occupational skin cancer)指从事职业工作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皮肤肿瘤。多环芳香烃碳氢化合物是引起职业性皮肤肿瘤的主要化学物质,包括沥青,焦油,煤烟,炭黑,石蜡及矿物油等,长期接触这类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可诱发皮肤癌,苯并芘(3,4-benzpyrene)是一切含碳物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在体内通过环氧化酶,微粒体羟化酶等一系列作用,转变为环氧化物即烃化剂,与核
本病指因长期反复接触氯乙烯及其聚合物等化学物质而引起的肢端硬皮病样改变。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肢端骨质吸收,则又称肢端骨溶症(acroosteolysis)。据报道,本病主要发生于徒手清洗反应锅内固化的聚氯乙烯工人,故又称氯乙烯病(vinyl chloride disease),患病率为1%~6%。发生机制尚不明。Dinman等(1971)认为,本病乃系统性而非局部性病变。
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folliculosebaceous cystic hamartoma)1991年由kimura首先报告。本病呈肉色无蒂或带蒂的丘疹,大小0.5~1.4cm,发生于头部特别是颜面中部和鼻部。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追溯历史,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改为“军委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7月,总后方勤务部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瑞金医院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着百年的深厚底蕴。医院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张(
擅长:主任医师
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儿内、急救专业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危重症及疑难杂症抢救治疗经验。特别擅长各种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
擅长:主任医师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汉族,陕西人。198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
擅长:主任医师
196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疗学,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曾获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