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的原因多为心源性栓子脱落阻塞动脉,或动脉硬化继发血栓阻塞管腔,最终导致相应组织梗死。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动脉基础病变,梗死的快慢、程度和侧支循环等情况。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的原因多为心源性栓子脱落阻塞动脉,或动脉硬化继发血栓阻塞管腔,最终导致相应组织梗死。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动脉基础病变,梗死的快慢、程度和侧支循环等情况。
多数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的主要病因是血管本身的病变和血流灌注不足,其次是细菌感染。以上病因可造成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血栓形成或栓塞。具体的致病机制如下:
1、血管疾病
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此外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也同时并发小血管的动脉炎。病变常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有时发生在小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最易发生于腹主动脉开口的2cm以内。肠系膜上动脉自腹主动脉斜行分出,故体循环中的栓子极易进入该动脉形成栓塞。
2、血流灌注不足
动脉硬化病人血管腔狭窄时,虽然血液供应尚可维持肠管的正常活动,但储备能力已降低。任何原因的血压下降均有可能导致血供不足,发生梗死,特别是患者伴有夹层动脉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时更易发生。
3、细菌与细菌毒素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菌群保持动态平衡。肠道缺血,肠壁防御能力减低时,细菌即侵犯肠壁,可引起假膜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出血性肠炎等。动物实验表明,肠缺血后,如加用抗生素,动物发生休克的比率下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多为心源性栓子脱落阻塞动脉,或动脉硬化继发血栓阻塞管腔,最终导致相应组织梗死。该病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晚期出现中毒性休克。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的临床表现因梗死的部位、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而异。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突发的弥漫性脐周疼痛,患者表情可极为痛苦,止痛药往往无效。可伴有呕吐、腹泻(往往为血性腹泻)、呼吸困难和意识模糊。如同时伴有便意频繁,则是急性梗死性肠系膜缺血的典型症状,而非梗死性缺血很少有便意或急性排便。
疾病早期腹部体征与症状明显不符合,腹肌无紧张,压痛也不明显,肠鸣音可以正常或亢进。随着缺血的加重,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出现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以浆膜炎和穿孔性腹膜炎为其特征。此外,可伴有发热、心动过速、低血压、白细胞计数增高和核左移。
预防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等,防治栓子或血栓形成而导致本病发生。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常超过20×109/L,血清淀粉酶升高,CPK随病情进展而不断增高,72h逐渐恢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比、血清无机磷都有增高。临床上的辅助检查主要有:
1、腹部X线检查 腹部平片在早期可见小肠充气;当病情发展到肠麻痹时可见小肠、结肠胀气,肠壁水肿、增厚;肠坏死时肠腔气体漏入肠壁,积聚于浆膜下,平片可见透光带或透光环,有时门静脉内也可见气体阴影。
2、血管造影 疑有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平片排除了其他急腹症,无论腹部体征如何,均应早期作血管造影。因为这样不仅能鉴别大血管闭塞是由血栓形成还是栓子栓塞引起,还能诊断出非闭塞性缺血、血管的狭窄程度和范围。
3、CT检查 该检查能直接显示肠壁及血管内的血块,优于X线平片及钡剂检查。
4、多普勒超声 该检查能够测量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流量,对判断血管内血栓形成有一定诊断价值。
5、放射性核素检查 用放射性核素铟或锝标记血小板的单克隆抗体,注射人体后行γ照相,能显示急性肠系膜闭塞的缺血区。目前该技术已逐步用于临床,估计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除了常规的治疗,饮食上应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的一般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对高度怀疑肠系膜动脉缺血的患者,排除其他急腹症后,无论外科是否决定行剖腹探查术。还应尽早做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一旦诊断明确,首先予肠系膜动脉复苏,积极改善肠系膜灌注不足和紧急外科手术治疗。休克患者应予以及时纠正。输血、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利于减少肠缺血并减轻内毒素血症。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