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临床上所指的胆囊息肉包括有由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囊黏膜细胞变性所引起的息肉样改变、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息肉样胆囊癌等。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其中良性肿瘤性息肉可来源于上皮组织(腺瘤)和支持组织(血管瘤、脂肪瘤等),而假瘤性息肉则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组织异位性息肉等。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假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则不会发生癌变。胆囊息肉的外科处理主要涉及到对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

目录
1.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胆囊息肉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胆囊息肉有哪些典型症状 4.胆囊息肉应该如何预防 5.胆囊息肉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胆囊息肉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胆囊息肉的常规方法

1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胆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通常胆囊息肉是因为胆汁分泌多,胆囊营养不足,所以当胆汁成分发生改变,胆囊过度浓缩胆汁的时候,胆囊就被腐蚀坏了,出现炎症,也就是胆囊炎,久之胆囊壁不能愈合,就形成息肉。引起胆囊息肉的病因如下:

  1、摄入胆固醇高

  爱吃含胆固醇较高的食品,也是常见的胆囊息肉的病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劳倦过度,亦可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2、忧思过度,睡不安稳

  郁结伤脾,复被外邪所搏,脾主肌肉,忧思过度,伤及脾气,脾虚则运化失常,肌肉失养,又受外邪,正邪相搏,逆于肉理而结成肿快,导致胆囊息肉。消化功能紊乱,有慢性胆囊炎。这些都是常见的胆囊息肉的病因。

  3、致息因子

  胆囊息肉病以发病率高、致癌率高为特点。胆囊息肉的形成,是由于人体内产生致息因子,引起胆固醇积聚、腺瘤突变,从而形成息肉,并在一定条件下,恶变为癌。这是胆囊息肉的病因。临床上85%以上的患者,不需治疗。

  4、肝脾不和,气血郁滞

  肝主疏泻,脾主运化,肝藏血而脾统血,郁怒伤肝,思虑伤脾,疏泻运化失常,气血郁滞而成瘤。这是常见的胆囊息肉的病因。

  此外,男性肥胖与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2胆囊息肉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胆囊息肉很容易引起胆囊炎,表现出的也只有胆囊炎的症状。除了胆囊炎,胆囊息肉还能引起哪些并发症呢?

  1、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

  2、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这是胆囊息肉的并发症引发的疾病中最明显的。

  3、炎症性息肉

  胆囊息肉的并发症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胆囊息肉有哪些典型症状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那胆囊息肉都有哪些症状呢?

  1、症状不明显

  胆囊息肉一般没有症状,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被检查出患有本病。并且在检查中,3毫米以下的胆囊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很难被发现,所以很容易被漏诊。在此建议大家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如果身体出现什么异样以便能尽早进行治疗。

  2、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

  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胆囊息肉并发胆囊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胆囊息肉患者并无症状,只有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3、胆囊息肉隐匿性强

  胆囊息肉隐匿性强,常给人们造成不痛不痒、身无百病的假象。正是由于胆囊息肉早期毫无症状的表现,容易使患者忽视它的存在,而延误治疗。当胆囊息肉症状并发或性质改变时,往往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伤害。

  通过对胆囊息肉症状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胆囊息肉是一种隐匿性较强的疾病,早期症状常常容易被患者忽视。所以定期体检十分必要,能够帮助我们尽早发现疾病,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4胆囊息肉应该如何预防

  很多人觉得胆囊息肉没有什么症状,就不用怕了。但是胆囊息肉还是可以引起其他疾病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注意预防。

  1、规律进食

  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是预防息肉的最好方法。因为未进食时胆囊中充满了胆汁,胆囊粘膜吸收水分使胆汁变浓,此时胆固醇/卵磷脂大泡容易形成,胆汁的粘稠度亦增加,终于形成胆泥。如果进食,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反应性地分泌胆囊收缩激素,使胆囊收缩,这时大量粘稠的和含有胆泥的胆汁被排出到达肠道内,因此可以防止息肉的形成。

  2、讲究卫生

  讲究卫生,防止肠道蛔虫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须洗净,搞好环境卫生等,是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措施,因而对预防胆色素息肉也很有帮助。

  3、做好驱虫工作

  积极治疗肠蛔虫症和胆道蛔虫症。发现肠蛔虫症后,应及时服用驱虫药,以免蛔虫钻入胆道,万一得了胆道蛔虫症,更应积极治疗,以防日久发生胆色素息肉。

  4、保养胆囊

  保持胆囊的收缩功能,防止胆汁长期淤滞。对长期禁食使用静脉内营养的病人,应定期使用胆囊收缩药物,如胆囊收缩素等。

  5、积极治疗原发病

  积极治疗能引起胆囊息肉的一些原发病。如溶血性贫血和肝硬变,因为这些病易诱发胆囊胆色素类息肉。

  6、预防肝外胆管的损伤性狭窄

  胆管狭窄可导致狭窄上方胆管内的胆汁停滞,形成胆色素息肉。因此,在行上腹部手术时,尤其行胆囊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时应避免伤及肝外胆管。

5胆囊息肉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胆囊息肉可完全无症状,仅在普查做B超时发生。也可固胆囊功能紊乱,出现有上腹胆囊区不适(尤其在进食滑腻后更为明显),但一般较轻微,不引起注意。也可固胆道功能紊乱幽门功能减弱而发生胆汁返流,引起胃炎或溃疡病,出现有关症状。

  胆囊息肉常用检查方法有B超、彩超、CT、核磁共振、胆道造影等,而最常用、经济而且确诊率最高的方式是B超,对

6胆囊息肉病人的饮食宜忌

  胆囊息肉患者如果没有别的特殊症状,可以不需治疗,此时应该患者在生活中注意饮食,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胆囊息肉患者的饮食禁忌:

  1、多吃水果、绿色蔬菜(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等),注意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菜类食用之前一定先要洗净,以防吃入蛔虫卵。

  2、饭菜适合选择植物油烹调,以炖、烩、蒸为主。

  3、多吃些瘦肉、鸡、鱼(除鳗鱼外)和豆类制品等蛋白质食物,但要注意适当,不宜过量。

  4、多吃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松弛胆道括约肌及利胆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玉米须(泡水代茶饮)。

  5、多吃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萝卜等。多吃水果,如橘子、苹果、香蕉等。

7西医治疗胆囊息肉的常规方法

  胆囊息肉除非引起胆囊炎,否则临床可无表现。手术治疗多采用胆囊切除术,方式除传统大切口切除以外,目前更多被采用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及小切口胆囊切除,以及保胆取息肉术。

  1、腔镜胆囊切除术

  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优点。国内外经验总结手术适应症为胆囊与周围无严重粘连且无其他禁忌症。合并有以下症状或疾病的患者不宜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①不宜全身麻醉者。

  ②有黄疸或严重黄疸病史者。

  ③有胆管内结石者。

  ④有出血倾向者。

  ⑤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者。

  ⑥有上腹部手术史者。

  ⑦合并妊娠者。

  ⑧过度肥胖者。

  2、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可避免大切口术式诸多弊端,效果明显。小切口术式应用范围广,对腹壁较薄者进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引流是可行的,且具有术后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所以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不高的优点。

  3、保胆息肉摘除术

  如果病人有保留胆囊的愿望且年龄在60岁以下又达到预防性切除胆囊标准时,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最后视术中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最大可能地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