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性流涎
(1)小儿生后4-6个月饮食刺激,以母乳为主。此时期的小儿口中无牙齿,舌短而宽,两颊有厚厚的脂肪层,面部肌肉发达,颌骨粘膜增厚,这些结构特点对吃奶时抓取乳头和协调吸吮动作十分有利,此时唾液腺的功用不大,唾液分泌量少。4-6一个月后,单纯的母乳喂养已经不能满足小儿生长的需要,开始添加辅食,食物对神经、唾液腺的刺激作用更强,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增强,唾液明显增多。
(2)乳牙萌生乳齿萌生时,对牙龈感觉神经产生机械性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此时小儿口腔较浅,吞咽咽反射不敏感,过多的唾液不能及时吞下,导致唾液在口腔内不断蓄积而外溢。当乳牙萌出时,唾液的分泌量会逐渐转为正常,同时牙突逐渐形成,腭部逐渐升高,口腔底部逐渐加深,能够容纳更多的唾液,同时唾液也会逐渐转为正常,同时牙突也会逐渐增加。
2、病理性流涎
(1)辅食时间过长有些母亲错误地认为母乳喂养的时间越长越好,将母乳喂养延长到1岁以后,甚至在断奶后再添加辅食。这样做对小儿脾胃的正常发育不利,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脾胃虚弱,失于调摄,故而流涎,常伴有消化不良。
(2)有些孩子的腮腺机械性损伤有些孩子的父母和亲友出于喜欢,经常捏压孩子的面颊部,这种作法容易造成机械性损伤,导致唾液分泌量大大超过正常小儿,从而出现流涎现象。
(3)口腔炎症主要有口腔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都会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导致流涎,此时流出的唾液多为黄色或血色,有臭味,经常伴发热、烦躁不安、拒食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