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胃食管反流是消化道疾病的一种表现。由于胃液酸性物的刺激,可导致食管炎、上呼吸道炎等疾病。当胃液吸入气道可引起哮喘发作。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吸入少量胃液也可刺激气道受体而诱发哮喘。在哮喘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为45%~60%;胃烧灼热感症状约77%,反酸感觉者约55%。任何可致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的因素均可加重反流。但约23%的患者无症状,亦称“沉默反流”。
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EAA),也称作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HP),是由反复吸入有机粉尘或化学活性物质所引起的免疫介导的肺部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和全身肌肉及关节酸痛,其基本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是早期肺间质、肺泡和终末细支气管的弥漫性单核细胞浸润,其后常出现肉芽肿,晚期
卫氏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 westermani)又称卫氏肺吸虫病,由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所致,一般症状表现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咳嗽、咳铁锈色痰、如果虫体寄生在其他部位也会产生相应症状。在我国,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有2种类型,即以蝲蛄为传播媒介的东北部流行区和以溪蟹为传播媒介的东南部流行区,其中流行最严重的有浙江、黑龙江和吉林省。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的首位,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60岁多见,男多于女,约为3:1。癌变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胃窦部,尤其是胃小弯侧。未经治疗者平均寿命约为13个月。
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即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中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异常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如阿司匹林,很多消炎止痛药等
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指各种病因引起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的减少的一种病理状态,其发病可能是一个多病因综合作用的、漫长的、多阶段、多基因的变异积累过程。慢性胃炎反复发作引起的胃黏膜腺体的萎缩和肠上皮化生,部分可出现腺体的不典型增生或发展为癌变。该病多见于老年人。虽然萎缩性胃炎属于一种癌前病变,但由于癌变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因此,不伴有明显异型增生的萎缩,则无明显的癌变倾向
胃炎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胃黏膜发生炎症性改变。在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尤为高发。根据病程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比较常见。包括急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手术后反流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电冰箱胃炎、巨大肥厚性胃炎等。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驰,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驰等因素,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构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本症是内脏下垂的一部分,多见于瘦长无力体型者、久病体弱者、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和长期卧床少动者。
胃肠道功能紊乱,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而在病理解剖方面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也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在胃肠道涉及进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当常见,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发病率的精确统计。在各种脏器的神经官能症中,胃肠道的发病数最高,多见于青壮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一种食管胃动力性疾病。下食管扩约肌(LES)松弛期间,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称胃食管反流(GER)胃食管存在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两种。生理性反流是由LES自发性松弛引起,有利于胃内气体排出,食管会出现推动性蠕动将胃液推进到胃里,正常情况下不造成食管部膜损伤。病理性反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食管抗反流功能不全,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
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出血是由于血管受到溃疡的侵蚀、破裂等所致。毛细血管受损时,仅在大便检查时发现隐血;较大血管受损时,出现黑便、呕血。一般出血前症状加重,出血后上腹部疼痛减轻或消失。
胃窦炎多发于30岁以上的男性,表现为上腹部饱胀,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嗳气、反酸、呕吐、纳差、消瘦等,慢性胃窦炎还可表现为厌食,持续性腹痛,失血性贫血等。胃窦炎的治疗一般应采用饮食控制、镇静、抗酸、解痉、止痛等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
所谓胃病,是与胃相关的许多疾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部不适、疼痛、暖气、返酸等。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潴留、胃溃疡、急性胃扩张、胃息肉和胃癌等。
胃潴留(gastric retention)或称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是指胃内容物积贮而未及时排空。凡呕吐出4~6小时以前摄入的食物,或空腹8小时以上,胃内残留量>200ml者,表示有胃潴留存在。本病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种,前者包括消化性溃疡所致的幽门梗阻,及胃窦部及其邻近器官的原发或继发的癌瘤压迫、阻塞所致的幽门梗阻。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也是溃疡病常见并发症。小量出血往往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大便隐血试验时发现。出血量大于500ml时,即为大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贫血。在溃疡病住院病人当中,有大约10%是因为大出血而住院。虽然出血在所有并发症中所占比例最大,但近来出血在消化性溃疡并发症中所占比例更有所上升。
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物质,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虽然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缺乏时,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伪膜性肠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现已证实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difficile)的毒素引起。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
胃泌素瘤即卓-艾综合征,是以难治性或非寻常性消化性溃疡、高胃酸分泌、非β胰岛细胞瘤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胃泌素瘤的病因不明,可能来源于胰腺的α1细胞。由于胃泌素瘤多见于胰腺组织,少见于胰腺外其他组织,且肿瘤较小,故有时肿瘤的准确定位较为困难,但近年来随着B超、CT或MRI诊断技术的提高,为肿瘤的定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肿瘤无远处转移,肿瘤切除后可达到治愈。
摄入某种植物成分或吞入毛发或某些矿物质如碳酸钙、钡剂、铋剂等在胃内凝结而形成的异物,称为胃石症(gastric bezoar)。
急性穿孔是胃溃疡最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溃疡穿孔而住院治疗的病例占溃疡病住院治疗的20%左右。有报道,胃溃疡穿孔的病死率为27%,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超过80岁病死率可迅速上升。病死率与穿孔后手术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据报道穿孔6h后才行手术者,则术后病死率迅速增加。
胃脂肪瘤(liparomphalus of stomach)是胃良性间质性肿瘤,发病率低,进展缓慢,恶变极少,预后良好。胃脂肪瘤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一、概述胃心综合征(Gastrocardiac Syndrome)也称Roemheld综合征,是指由于胃部疾病反射性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多见于青年,男女发病相似。
胃肠食物不耐受症是一种对摄入某些特异性食物而出现的超敏反应,在进食后1h即可发生症状。
胃纳呆滞是指胃的受纳功能障碍,食欲下降,进食减少的病理变化。
胃结核是人体各器官结核感染中最罕见的一种。Benjamin(1933)仅能从世界文献中搜集得225例,而Good在7416例胃手术中仅有3例胃结核病,可见该病是非常罕见的。晚期结核病人患肠结核者颇多而患胃结核者如此之少,其机制不明,或者与胃的杀菌力和胃壁缺乏淋巴滤泡有关。
胃轻瘫综合征(Gastroparesis Syndrome)是指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群。而有关检查未发现上消化道或上腹部有器质性病变。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又称特发性胃轻瘫,多发于年轻女性。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可将胃轻瘫分为急慢性两种。临床上慢性多见,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常达数月甚至10余年。
胃节律紊乱(Gastric Dysrhythmia)综合征,系指胃蠕动节律紊乱或过快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的一组症候群。本征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如胆囊切除术、食管裂孔疝修复术或幽门成形术,以及重度糖尿病自主神经广泛受损。另有研究认为兴奋性神经传递物质(如乙酰胆碱、胃动素和胃泌素)与抑制性神经传递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舒血管肠肽、脑啡肽等)之间的精细比例失调,可导致胃节律紊乱。
胃梅毒(syphilis of stomach)是由于梅毒螺旋体侵犯胃壁所致,是一种罕见的胃疾病。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表面长出突起的乳头状肉,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它原因而手术时意外发现的。息肉这一名称不表示它的病因及组织学构造,只表示肉眼观察到的隆起物。
胃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of stomach)是起源于胃平滑肌组织的恶性肿瘤。在胃非上皮性恶性肿瘤中,仅次于非霍奇金淋巴瘤而居第二位,其临床表现X线钡餐及胃镜等检查缺乏特异性,易与胃癌、胃平滑肌瘤及其他胃原发性肿瘤相混淆,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皆较困难。临床上胃平滑肌肉瘤不易完整切除,加之化疗效果不佳,患者预后较差。胃平滑肌肉瘤多从胃固有肌层发生,较为少见,仅占胃内瘤的20%,性别
胃憩室(gastric diverticulum)是指胃壁的局限性袋状扩张或囊样突出。在钡餐造影中检出率0.04%~0.1%,胃镜检出率0.03%~0.3%。绝大部分为单发。
本病在5~10月较多,7~9月尤易发生,此与夏季气温高、细菌易于大量繁殖密切相关。常因食物采购疏忽(食物不新鲜、或病死性畜肉)、保存不好(各类食品混毁存放、或贮条件差)、烹调不当、生熟刀板不分或剩余物处理不当而引起。节日会餐时、饮食卫生监督不严,尤易发生食物中毒。
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由于胆汁、胰液等逆流入残胃,刺激粘膜造成胃炎。毕II式手术较毕式I手术发病率高。
胃肠道伴癌综合征系指由于消化系的某些癌瘤所伴发的一些症候群。它不包括肿瘤的一般全身性影响, 如黄疸、发热、消瘦等, 也不指经典的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胃肠外表现。
胃内异物(foreign body in stomach)分为外源性、内源性以及在胃内形成的异物即胃石症。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gastric 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是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淋巴细胞明显增生的良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病因尚不明确。此病又称为胃假性淋巴瘤、胃良性淋巴组织增生、胃局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慢性淋巴细胞性胃炎。
胃神经纤维瘤属神经源性肿瘤,临床少见,占胃良性肿瘤的10%,恶变率高。患者多见于中年人,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胃神经纤维瘤大多单发,也可为全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的一部分。约10%的胃神经纤维瘤会发生恶性变。以胃远端小弯侧多见。
真菌的存在极为广泛。空气、水及食物中常有无数真菌,人类的口腔、胃及肠道中也常有其踪迹。平时仅为一种无害的寄生,但在胃黏膜局部血循环障碍或免疫力减退时,可引起胃炎或溃疡,甚至有穿孔及窦道形成。
先天性胃隔膜(stomach diaphragm)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畸形。其发病率约为1/10万,约占消化道闭锁的1%。有关本病的现有资料多为单个病例报道。据统计,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弯曲菌肠炎是由弯曲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见者为空肠弯曲菌肠炎,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脓血便等。某些菌株可以引起全身病变,如败血症、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肺炎、脓胸、腹膜炎、心包炎和血栓性静脉炎等。
大多数胃切除病人恢复较好,但胃切除后病人吸收不良、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常见,出现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postgastrectomy malabsorption syndrome)。
弯曲菌性肠炎是由弯曲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弯曲菌有内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5天,对人的致病部位是空肠、回肠及结肠。主要症状为腹泻和腹痛,有时发热,偶有呕吐和脱水。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是1973年Butzler等自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现,目前已认识其为人类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
胃肠型感冒是感冒的一种,表现为胃肠道的不舒服,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肠感冒”就是指胃肠的不舒服。胃肠感冒的发病诱因主要是来自外部刺激等因素,天气冷暖变化时发生较多。这是由于冷空气对肠胃刺激,再加上生活习惯不正常,不良饮食等。对于这样的患者主要还是及时地补充水分和丢失的电解质,同时应用抗病毒药。
磷的用途甚广,在制造火柴、焰火、爆竹、信号弹、某些合成染料、人造磷肥、杀虫剂、灭鼠药及医疗用药中,均应用磷。旧式火柴头药含有黄磷,剧毒。目前生产的日用火柴头药内无磷,但在有些火柴盒的边药中含赤磷40%左右。任何地方都可擦燃的硫化磷火柴的头药内含有三硫化四磷(P4S3)10%左右,有毒。无机磷中毒多由于误服含磷的灭鼠药如磷化锌(zincphosphide)所致,患者的呕吐物和粪便带血,甚至大量呕血,
五氯酚钠(sodium pentachlorophenate)是目前用于消灭钉螺的药物,并对蚂蟥、蟛蜞、果树害虫、真菌、细菌等亦有杀灭功能,还可作为木材防腐和农业除草剂,用途甚广。同时对人、畜的毒性也大,大鼠口服本品急性中毒半数致死量为78mg/kg,成人由各种途径进入的急性致死量均为2g上下。
病证名。见《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即五更泄,又名鸡鸣泄,肾泄。病因是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中医认为,此病主要由于脾肾阳虚所致。患者除应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外,适当食疗亦可收到满意效果。病久渐虚,脾病损肾,则见脾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蒸化致病。黎明之前,阴气盛,阳气未复,脾肾阳虚者,胃关不固,隐痛而作,肠鸣即泻,又称“五更泄 ”、“鸡鸣泄”;泻后腑气通则安;肾亏则腰膝酸
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入袢扩张及内容物潴留造成一系列症状。
胃源性腹泻主要表现为腐败性消化不良,大便每日多次,多在晨起或餐后,常无肠绞痛,大便深褐色,带泡沫,糊状便多于水样便,具有刺鼻的恶臭,含氨量增加,呈碱性反应,镜检可见仍具横纹的肌纤维,尿中尿蓝母试验呈阳性,排气量较少,但有恶臭,有时病人嗳出臭蛋样臭气。
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所诱发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约30秒—2分钟。
外伤性癫痫是指继发于颅脑损伤后的局限性或全身性痉挛。根据受伤后出现癫痫的时间,可分为早期癫痫(伤后1周内)和晚期癫痫(伤后1周到数年)。早期癫痫中于伤后24小时内发作者称为即刻发作,伤后2~7天发作者称为近期发作或延迟发作。 早期癫痫多与脑挫裂伤、凹陷性骨折、急性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血肿等有关,属于暂时性发作;晚期癫痫多由脑-脑膜瘢痕、陈旧性凹陷性骨折压迫、脑脓肿、颅内异物、慢性硬膜下血肿
无汗症(Anhidrosis)是指皮肤表面少汗或完全无汗。亦称汗闭,可分为限局性汗闭或全身汗闭,属中医“癃闭”范围。
外伤后头痛是指各类头颅外伤后出现的头痛,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症状,也可以和其他症状同时存在,例如短时记忆力丧失等。
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或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是慢性酒中毒常见的代谢性脑病,是硫胺缺乏导致的急症。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中,WE归类于酒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但目前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可完全恢复,WE的病死率为10%~20%。
过去一般认为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是由于邻近脑室的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或脑穿通伤经过脑室系统,伤道的血流入脑室,并且很少见,而来自脑室壁的出血就更为少见。CT扫描应用于临床诊断后,改变了以前的观点,发现外伤性脑室出血并非少见,而且常出现在非危重的患者中。
无症状脑梗死又称静止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认为高龄患者既往无脑梗死病史,临床上无自觉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查体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CT扫描、脑MRI检查发现有脑梗死病灶,临床上称为无症状脑梗死。有学者认为本病也包括尸检发现的脑梗死,其症状可能未被认识,或被患者遗忘,或只有短暂缺血症状。
维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神经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在婴儿和儿童尤易发生。以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发育障碍为特点,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当甲状旁腺反应迟钝时,血中游离钙明显减低,以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手足搐搦或惊厥,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是维生素D缺乏的神经系统表现。
维生素E在人体内的主要活性成分为α-生育酚(tocopherol),是体内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营养素,维生素E包括8种生育酚,其中作用最强的是D(右旋)α-生育酚(α-tocopherol)。当各种原因引起血浆D(右旋)α-生育酚水平低于正常时就引起维生素E缺乏病。维生素E缺乏可导致神经元轴突膜损伤,从而造成周围神经、脊神经节、后根和脊髓后柱的轴突变性。
临床上多见,尤其好发于臀部着地跌倒后,女性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由骶5、尾1及部分骶3、4神经前支所组成的尾丛神经多与椎旁交感神经干下方纤维相吻合。其分支如下:1.肌支 分布至肛提肌处。2.感觉支 有3~5支细小的肛尾神经分布于尾骨区及肛周皮肤。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是因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致使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间隙聚集而成。发生率为颅脑损伤的1.16%,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0%左右。
外伤后颅内积气又称外伤性气颅,几乎均因颅底骨折累及鼻旁窦或乳突气房而致,故常合并脑脊液漏。
维生素B1(即硫胺素)缺乏症临床上曾称为“脚气病”,是因食物中维生素B1摄入不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主要累及消化、神经和循环系统。本病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在我国以谷类为主食的地区仍经常发生。
外伤性脑脊液漏是由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所致。颅底部脑脊液漏可分为鼻漏、耳漏、眼漏三种,前二者多见。1.鼻漏 多由于筛板骨折、额窦后壁骨折引起,少数由于蝶窦骨折引起。偶有岩骨骨折,鼓膜未破,脑脊液经耳咽管流入鼻腔。2.耳漏 多见于岩骨鼓室盖部骨折所致。硬脑膜裂口可在颅中窝底或颅后窝,前者多见。多伴鼓膜破裂,脑脊液经中耳自外耳道流出。3.眼漏 见于眶顶的穿通伤或眶顶粉碎骨折刺破硬脑膜伴有眶内及眼睑裂伤者。
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是指病人侧卧腰穿压力在7.84kPa以下所产生的综合征。
外伤后脑膨出是指开放性颅脑损伤特别是穿透性火器伤之后,由于头皮、颅骨及硬脑膜均已开放,甚至,伴有头皮、颅骨及硬脑膜的缺损,如果伤后早期曾有颅内出血、脑水肿脑肿胀而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则很易造成脑组织从颅骨缺损口向外膨出犹如蕈状。
维生素A缺乏(vitamine A deficiency)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世界四大营养缺乏病之一。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严重患者可有脑发育迟滞和肌病、多发性神经病或嗜睡等,婴儿维生素A缺乏可产生良性颅内压增高。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指位于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或其分支,因外伤破裂直接与静脉交通,形成动、静脉瘘,其原因常为颅底骨折而致,在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约为2.5%。
纹状体黑质变性(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SND)由Adams等在1961年首次报道。作者在1961年和1964年先后报道3例锥体外系损害、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和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症状比Shy-Drager综合征的患者轻,橄榄脑桥小脑虽然也有病理改变,但生前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没有OPCA患者严重。本病属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归类于多系统萎缩。
外伤性脑膜炎多见于开放性颅脑损伤、火器伤及颅底骨折患者。常与伤口处理过晚、清创不彻底有关。多为弥漫性化脓性脑膜炎,为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所致。致病菌常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脑脂肪栓塞多见于颅脑损伤合并肢体长骨骨折,或有大面积挤压伤的肥胖伤员,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而达血液循环,造成体内多个器官的脂肪栓塞,其中栓子通过肺一支气管前毛细血管交通支或经右心房未闭的卵圆孔逸入体循环,虽有肺部滤过,但仍有一些从血流进入脑血管,形成脑脂肪栓塞。
委内瑞拉马脑炎(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是由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引起的,经蚊媒介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38年在委内瑞拉马群中流行本病,并首次从其病马死后组织中分离到病毒而得此名。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A组病毒,抗原分6个亚型,引起人和马流行的主要致病性的是亚型IA、IB和IC,引起人类散发和兽类地方流行的是亚型Ⅱ。
无痛性甲状腺炎(painless thyroiditis,PT)又称为静息型甲状腺炎(silent thyroiditis,ST),是甲状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1971年Hamburger首先描述1例称为“潜在型亚急性甲状腺炎”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相继报道此类病例,并承认这是一种独立的疾病。ST具有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共同特点,但又不完全相同。近年有人将其归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称
绝大多数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分泌功能,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但也有一些垂体腺瘤并不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无激素过多症状,称为临床无功能垂体腺瘤,简称无功能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亦称临床无活性垂体腺瘤(clinically inactive pituitary adenoma,CIPA)、无内分泌活性腺瘤(endocrinei
由于淋巴管增生和扩张而成的淋巴管瘤(lymph-vessel tumor)是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由内皮细胞排列的管腔构成,而其中充满淋巴液。因组织结构不同临床上又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棉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三种类型。儿童发病多见,据临床观察作者发现成人发病也常见,肿瘤生长缓慢,自行消退极罕见。
维生素B6包括六种可以互相变换的吡哆醇(pyridoxine)、吡哆胺(pyridoxamine)、吡哆醛(pyridoxal)和它们各自的5-磷酸化物。吡哆醛5-磷酸盐是这一组中的重要部分,在脱羧作用及氨基转移作用中作为酶系统的辅酶参与体内氨基酸、蛋白、脂类、核酸及糖原的代谢。如果缺乏可致抽搐及末梢神经疾患。因此,维生素B6缺乏可致生化及生理方面的异常。维生素B6依赖综合征(vitamin B6
无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不同于甲状旁腺腺瘤囊性变,曾有报告把二者混为一谈,但无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在治疗方法上均与甲状旁腺腺瘤囊性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无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临床上甚为少见,但据尸体解剖资料,在青春期以前,40%~50%的人有显微镜下可见的微小囊肿,而20岁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显微镜下可见的微小囊肿,因此,无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的临床发病率远低于其实际发生率。
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nephrosis,MCN),既往称为类脂性肾病(lipoid nephrosis)。本病是一组以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电镜下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突起融合和消失。无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宽和免疫沉积为特点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近年来,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病具有某些结缔组织病的临床表现,但又不符合任何一种特定疾病的诊断标准。它可能属于某一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早期阶段或顿挫型,在部分患者也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到目前为止,未发现UCTD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UCT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本
韦格纳(Wegener granulomatosis,WG)肉芽肿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预后不良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疾病,其特征为全呼吸道都发生肉芽肿性病变,有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和肾小球-肾炎。Klinger(1931)首次报告一例,解剖为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界限型。Wegner于1936年报告3例,1939年又报告18例,并根据活检和尸检资料将本病命名为鼻源性肉芽肿,主要累及动脉和肾脏,命名为韦格纳肉
网状青斑和青斑性血管炎(livedoreticularis and livedo vasculitis) 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皮肤呈青紫色的网状变化的血管性疾病,受冷后可加重。持久的功能性血管改变发展成器质性病变时则成为青斑性血管炎。
微病毒B19(parvovirus B19)是一种晚近被人们逐渐认识的新病毒。最早由Yvonne Cossart等于1975年在标记B19号HBsAg对照的血清中首次鉴定出一种微病毒颗粒,发现其为一种与HBsAg不同的抗原。后经电镜检查,含有这种抗原认得血清中有一种球形颗粒和典型的病毒酶空壳。这种新病毒最初在健康供血者血清中发现,其抗原在氯化铯梯度电泳时悬浮密度为1.36~1.40,系典型的微病毒
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贫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内维生素B12缺乏所导致的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常用的代名词是恶性贫血,经典的恶性贫血指内因子分泌丧失导致B12缺乏所引起的。
维生素K缺乏病是由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全身相关系统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
人细小病毒(HPV)是目前发现的含DNA的最小病毒之一,而人类微小病毒感染是近20多年逐渐认识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可有病毒血症的一般感染症状,以及有特殊表现的传染性红斑、血管性紫癜、关节病、指趾麻木刺痛症,孕妇感染后可引起宫内感染,导致胎儿贫血、水肿和死亡,对已患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再障危象)等。本组疾病多呈急性自限性过程,预后良好,但免疫缺损者则可呈慢性迁延过程,近年来有数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聚集消耗性减少,以及微血栓形成造成器官损害(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为特征。是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红细胞破碎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综合征。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与红细胞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40℃的自身抗体称为温抗体,它又可分为不完全性温性抗体及温性自身溶血素。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即伴湿疹和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
无症状心肌缺血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SMI),是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无症状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中非常普遍,且心肌缺血可造成心肌可逆性或永久性损伤,并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泵衰竭、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因此,它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类型,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绞痛。它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1979年WHO规定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病情比较稳定,心绞痛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诱因及缓解方式均相当固定。
网状青斑(livedo reticularis)是一种由于皮肤局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致使细小动脉痉挛和细小静脉扩张,血液淤滞而出现的皮肤局限性紫蓝色网状青斑。根据其发病特点,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前者为一种生理现象,多见于正常儿童及成年女性;后者为一些疾病的皮肤表现。
无痛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时病人缺乏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糖尿病、闭塞性脑血管病或心衰的老年病人易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容易漏诊。
19世纪末,人们发现既往身体健康的妊娠妇女陆续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她们大多是以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或出现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发病时间局限在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既往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史,这种特殊的心脏疾病被称为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1849年Ritchie首先报道了与妊娠有关的心力衰竭;1870年Virchow特别描述了与妊娠晚期及产褥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是指全部肺静脉不进入左心房,而直接进入右心房或体循环的静脉系统。它常与房间隔缺损同时存在。发病率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占1.5~2%。
颈部或颈椎受到直接或间接外伤后,造成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膜损伤,在此基础上发生炎症及渗血,进而局部形成血栓,并向远端蔓延,引起相应供血的脑梗死。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可向上蔓延累及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直至willis环前部,甚至大脑前、中动脉。轻者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重者可引起大块脑梗死而深昏迷,其中1/3的病人常因此危及生命。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涵义是两根大动脉位置错换,主动脉接受来自从右心室的体循环静脉血,而肺动脉接受来自左心室的肺静脉氧合血液,因而形成两个隔绝的循环系统,即右心房 →右心室 →主动脉 →全身 →体静脉 →右心房为一个循环;左心房 →左心室 →肺动脉 →肺 →肺静脉 →左心房为另一个循环系统。心室位置正常而主动脉开口位于肺动脉的右侧,称为右襻型大动脉错位(D-TGA)。D-TGA为临床常见类型,常伴有房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间质瘤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应该涵盖了以前所谓的“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胃肠道平滑肌肉瘤”。但作为间叶组织发生的肿瘤,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的概念并未被排除,只不过在目前的临床病理诊断中,这类肿瘤只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少部分。
正常胃的下端被十二指肠固定,其形态由胃脾韧带、胃十二指肠韧带、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所维持,故不能作180°的转动。胃扭转(volvulus of stomach)为胃正常位置的固定机制障碍或其邻近器官病变导致胃移位,使胃本身沿不同轴向发生全胃或部分异常扭转。它可以是一过性的,几乎没有症状,也可以导致梗阻甚至缺血坏死。
具有一定强度的各种致伤因素都可以引起胃损伤。然而,由于胃在腹腔内处于受保护的解剖位置,胃腔又多处于排空状态,并能在腹腔中一定范围内移动,所以因外界暴力而致伤的机会不多。即便受伤,亦常伴有腹内其他脏器损伤。
网膜炎(Omentits)绝大多数是由腹腔内各种炎症引起。常见者如结核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盆腔炎、憩室炎以及各种性质的腹膜炎均可引起大网膜的炎症,严重者后期可形成粘连。这种急性炎症一般随着原发病灶的治愈而逐渐消退。除此之外,尚有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坏死性脂肪炎,又称非特异性脂膜炎。
外伤性脾破裂,在战时和平时均较常见,可发生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腹部皮肤完整,腹腔未经伤口与外界相沟通),也可发生在腹部开放性损伤(腹部皮肤丧失完整性,腹腔经伤口与外界相沟通)。
网膜囊肿(omental cyst)是罕见病,仅占网膜疾病的5%左右,其发病率远较肠系膜囊肿为低,二者之比约为1∶5。大网膜囊肿位于网膜的两层膜之间,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前者多是由于先天的异位淋巴组织异常发育或淋巴管梗阻所致,其囊壁薄,壁内被覆单层内皮细胞,可为单房或多房,内容物多是淡黄色浆液和乳糜样液,伴有出血、感染的病例,囊内液呈血性、草绿色、橙红色或咖啡色,囊壁肥厚充血、水肿,内膜多消失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追溯历史,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改为“军委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7月,总后方勤务部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瑞金医院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着百年的深厚底蕴。医院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张(
擅长:主任医师
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儿内、急救专业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危重症及疑难杂症抢救治疗经验。特别擅长各种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
擅长:主任医师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汉族,陕西人。198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
擅长:主任医师
196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疗学,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曾获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