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小儿阑尾炎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短时间内即发生穿孔、坏死、弥漫性腹膜炎,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则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故应加以重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报道婴幼儿急性阑尾炎的误诊率35%~50%,新生儿达90%以上。由此而产生的穿孔率达33%~52%,阑尾无炎症切除率达10%~30%。术后并发症高达10%~20%,迄今死亡率仍在0.01%以上。
纤维瘤(fibroma)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因纤维瘤内含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种类,因纤维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分布极广,构成各器官的间隙,所以纤维瘤可以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肤和皮下组织最为常见,肌膜、骨膜、鼻咽腔及他处粘膜组织以及其它器官如乳腺、卵巢、肾脏等均可发生。大小不等,生长缓慢。
小儿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脾脏增大是婴儿及儿童时期的常见体征,一般见于全身性疾患,如感染、血液病、代谢病、肿瘤等,仅限于脾脏本身的疾病则少见。急性感染时,常于数天内即见脾脏充血,可在左肋缘下触及;慢性感染所致的脾大则主要由于增生性浸润。应当指出,在多数早产儿及30%的足月儿,刚出生后即可摸到脾脏,5~6个月的正常婴儿则仅有15%可以触及,此后一般不能触到,至3~4岁时只有极少数偶能触及。
当肠道与其他空腔脏器或与体表间存在异常的通道时即为肠瘘。发生於小肠的为小肠瘘。小肠瘘又可根据座位於何段小肠而分为十二指肠瘘,空肠瘘和回肠瘘。当肠瘘与其他空腔脏器如胆道、尿路、生殖道或其他肠段相通时称为内瘘;反之,如与体表相通则外瘘。十二指肠及屈氏韧带下方100cm范围内的肠瘘为高位瘘,远段回肠瘘则为低位瘘。根据小肠瘘排液量的多与少又可分为高流量瘘和低流量瘘。
小肠在腹腔内占据的位置最大、分布面广、相对表浅、缺少骨骼的保护容易受到损伤。在开放性损伤中小肠损伤率占25%~30%,闭合性损伤中占15%~20%。腹部的任何损伤需要探查时,均要认真、细致、规律地进行小肠损伤的检查。
先天性食管狭窄(congenital esophagostenosis,CES)是指生后即已存在的因食管壁结构内在狭窄的畸形。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多于幼年时发病,常需要手术治疗。临床上应注意与继发的食管狭窄相区别。
先天性腹壁肌肉发育不良是指前腹壁肌肉的发育不良,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最显著的特征是皮肤极皱的大腹。该症患者往往同时存在泌尿生殖系统的先天畸形。1895年Parker始称腹肌发育不良、隐睾及先天性巨膀胱为“三联畸形”。因全腹壁肌肉缺如或发育不良时,腹壁松弛、皮肤形成皱褶,外形象梅脯,故称梅干腹。Osler(1901)将合并有膀胱扩张、肥厚、肾积水、输尿管扩张、睾丸未降等畸形,形象地命名为梅干腹综
小儿消化道异物引起的急性肠梗阻以粪块堵塞为主。偶然也有误吞异物或食用不能消化之食物引起。小儿特别是幼儿喜欢将其玩具及身边的各种东西放入口内,可因逗笑哭闹误将异物吞入消化道内,因此小儿消化道异物较成人常见。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后所形成的广泛性肠粘连,粘连带引起的肠管急性梗阻,是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多数患者有腹部手术、炎症,创伤或结核病史,发作前有暴饮暴食或剧烈运动诱因;以往常有腹痛或曾有因肠粘连就诊病史。少数为腹内先天性索带者多见于儿童。
小肠及其系膜在腹腔内所占体积大、分布广、又缺乏坚强的保护,易受损伤,约占腹部脏器伤的1/4,在战时居腹内脏器伤之首位。钝性伤由暴力将小肠挤压于腰椎体造成,经挤压肠管内容物急骤向上下移动,上至屈氏韧带,下到回盲瓣,形成高压闭袢性肠段。穿孔多在小肠上、下端的70cm范围内。偶因间接暴力(高处坠落、快速行进中突然骤停),由于惯性,肠管在腹腔内剧烈震动,肠管内气体和液体突然传导到某段肠袢,腔内压力骤增,致
消化道重复畸形是指附着于消化道系膜侧的,具有与消化道相同特性的球形或管形空腔肿物,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回肠发病最多,其次是食管、结肠、十二指肠、胃、直肠等,有文报告800例中,小肠占57.4%,胸腔占19.9%,结直肠占9.9%,十二指肠占7.1%,胃占3.8%,胸腹部占1.8%。每个脏器有其好发部位,如食管好发于右后纵隔,胃在大弯侧,十二指肠在内侧或后侧,小
游离的小肠襻、偶为肠系膜过长的横结肠,通过网膜孔(Winslow孔)进入小网膜囊内称小网膜囊疝(hernia of lesser omental bursa),或网膜孔疝(hernia of epiplonic foramen)。因疝囊口的前壁为肝十二指肠韧带,故多数病例会发生较窄,偶尔肠襻也可以从胃结肠韧带或胃韧带上的裂孔进入小网膜囊。临床以急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上身前倾或屈膝位可减轻腹部疼痛是
慢性充血性脾肿大(chronic congestive splenomegaly)又称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或班替综合征(Bantis syndrome),是一种原因不明、充血性慢性进行性疾病,多见于年长儿。慢性充血性脾大症主要是由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进行性脾脏肿大、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腹水、黄疸、肝功能障碍和
由于外伤使脾脏遭受强烈振动而破裂或撕裂,造成内脏出血,脾外伤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未得到及时救治,常造成休克、死亡。
热带巨脾综合征(tropical splenomegaly syndrome)又称热带巨脾病或特发性热带脾肿大。主要表现为慢性巨脾,并伴有肝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血清中IgM及疟疾抗体明显升高。
消化道重复畸形(duplication) 可以发生在咽部至肛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食管重复畸形此畸形指的是附着于食管侧壁的一个囊性或局限性管状膨大的空腔结构,约占消化道重复畸形20%。
斜疝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即为腹股沟斜疝,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最常见的腹外疝。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从发生机制及发生时间来看,腹股沟斜疝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从疾病发展过程及程度来看,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疝及绞窄疝。腹股沟斜疝易发生嵌顿,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起源于胚胎时期第3(或第4)鳃弓内胚层,系原始前肠上皮细胞衍生物,随胚胎生长发育而附入前纵隔,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和伴有多种副肿瘤症状的疾病。胸腺瘤是来源于胸腺上皮的肿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50% ,临床表现各异,常伴随很多自身免疫异常。近来对伴随自身免疫性肠病的认识渐受重视,但其发病率无明确报道。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衰竭。“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
原发性胸腺癌是指具有恶性细胞结构特征的胸腺上皮肿瘤,在概念和实践中,容易和恶性胸腺瘤和胸腺转移癌相混淆。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绝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症状。治疗上以手术切除和放疗为主,但疗效和预后较差。
胸骨为坚韧扁骨,创伤性胸骨骨折仅占胸部创伤的110%~ 515%。多由直接暴力或作用于胸前的挤压力量所造成,如汽车撞压,房屋倒塌压伤,钝器打击伤,身体运动中前胸被硬物撞击等,脊柱过度屈曲亦可造成胸骨骨折。刀刺伤致胸骨不全骨折较少见。
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又名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肋锁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经症状的总称。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血气胸是指胸部外伤所造成的胸膜腔积血积气之疾患,中医属于"跌打损伤"范畴。血气胸可单独发生,也有合并发生,也有与骨折同时发生。
主动脉血流通过内膜裂破处进入主动脉壁,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血肿扩大时,将主动脉壁中层剥离成为内、外两层,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542年Sennertus,1761年Morgagni即对本病作了描述。1826年Laennec称之为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约为5~10例。男女之比约为3∶1,发病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
心脏肿瘤颇为少见,其中原发性肿瘤更为罕见,转移性肿瘤约为原发性的20~40倍。原发性心脏肿瘤大多为良性,其中又以心房粘液瘤居多数。心脏肿瘤亦可分为粘液瘤、横纹肌瘤、纤维瘤等。
先天性肺囊肿是一种肺部先天性畸形,在小儿并不少见,也可见于新生儿。其病理分类和命名比较混乱,意见不一,以往统称先天性肺囊肿,现在比较一致地称为先天性肺囊性病,包括支气管源性囊肿(肺囊肿)、肺泡源性囊肿、肺大叶气肿(肺大皰)、囊性腺瘤样畸形和先天性囊肿性支气管扩张等。本病发病无性别差异。 本病的临床表现可甚悬殊。小的囊肿可无任何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较大囊肿在继发感染或胀大压迫周围组织时才出
胸腺囊肿仅是众多胸内纵隔囊肿的一个类型,而纵隔囊肿来源复杂多样,发病原因多为先天性,少数后天生长,但缺乏明确原因。
胸壁软组织损伤是指胸壁的皮肤、皮下组织、胸肌及肋间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占胸部损伤的40%~60%。
左心室心肌梗死后,心室壁心肌全层坏死。约10~38%的病例坏死的心肌逐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形成室壁瘤。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早在1881年对冠状动脉梗阻、心肌梗塞、心肌纤维化与左心室室壁瘤的演变过程已得到充分认识。60年代起左心室室壁瘤的临床诊断进展迅速。1955年Likoff、Bailey即开展室壁瘤闭式切除术。1958年Cooley在体外循环下施
胸膜腔积聚血液称血胸,同时积聚血液和空气者称血气胸。在胸部创伤病员中血胸很常见。出血可来自肋间血管、胸廓内血管、肺裂伤或心脏和胸内大血管创伤。血胸的数量取决于血管破口的大小,血压高低和出血持续的时间,肺组织出血大多数由于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胸膜和肺所引致。由于破裂的血管小,肺循环血压低,出血处常能被血块所封闭而自行停止,一般出血量不多。肋间动脉或胸廓内动脉破裂,由于体循环动脉血压高,出血不易自行停止,
胸膜的脏层和壁层之间存有一个潜在性腔隙,称之胸膜腔。正常情况下,胸膜腔两层胸膜间的宽度约为10~20μm,内含浆液,约为每公斤体重0.1~0.2ml,通常无色、透明,起润滑胸膜作用,它的渗出和再吸收处于平衡状态。任何因素造成其渗出增加和(或)再吸收减少,即出现胸膜腔内液体积聚,形成胸腔积液。
心脏恶性转移瘤,于1700年Boneti 首先进行过描述,1867年Prudhomme首次报道1例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心脏,由于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尸检工作加强,报道病例数逐渐增多。心脏转移不广泛时常无临床表现,甚至有严重心肌破坏者却临床表现不显著。呼吸困难或急促、心动过速、心脏收缩期杂音、水肿、心包积液等也是常有的症状。
胸壁静脉炎多见于中年女性,一般无严重临床症状,有侧胸壁及腋窝部疼痛,经侧胸壁到腋窝部可触到一条索状物,向下可延及脐部上方,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 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
胚胎时期,胸骨始基形成左右胸骨板。约在第9~10周时,两侧胸骨板在中线相互融合形成整体胸骨。如果胚胎发育过程中未能完成此种融合,或仅部分融合,则形成胸骨裂。按裂隙的部位与程度,可分为上段胸骨裂、下段胸骨裂和全胸骨裂。
冠状动脉发生局部性或弥漫性扩张,超过局部原来直径的两倍以上,呈单发性或多发性的瘤样改变,称之为冠状动脉瘤。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非特异的。这主要取决于动脉瘤本身的病理改变,以及是否有合并症。其临床表现可为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和体征。瘘口大也可以发生心力衰竭。川崎病患者可能伴有持续高热,一般持续5天以上,咽炎、手足脱皮,多发性的红斑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双侧结膜炎等。
膈肌疾病中膈疝最为常见。非外伤性膈疝中最常见者为食管裂孔疝、胸腹裂孔疝、胸骨旁疝和膈缺如等。膈疝症状轻重不一,主要决定于疝入胸内的腹腔脏器容量、脏器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胸内压力增加对呼吸循环机能障碍的程度,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1)腹腔内脏器疝入胸内而发生的功能变化 (2)胸内脏器因受压而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胸骨骨髓炎发病率低,特别是血源性骨髓炎非常少见,是骨科领域里非常难治的疾病。常见于胸骨术后感染,老年人及合并糖尿病的全身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多发窦道,严重时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彻底清创、通畅引流、建立局部血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甲状腺肿瘤在内分泌腺肿瘤中最为常见,因位于颈部易被发现。胸腔内甲状腺肿为胸骨后或纵隔单纯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肿瘤,因其位于胸骨后或纵隔内,不易被发现,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胸内甲状腺肿与颈部甲状腺肿一样,为多发性结节性非毒性良性甲状腺肿瘤,有时肿瘤的良恶性,以及肿瘤与结节性增生之间在手术前是不易确定的,甚至在病理组织学上亦很有争论。
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谓之皮下气肿。胸壁皮下气肿一般都继发于胸骨和(或)肋骨骨折伴气胸,尤其多见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伴张力性气胸病人,也可并发于气管,支气管,肺及食管损伤,偶见继发于内镜检查损伤。
严格说肺不张(atelectasis)应指出生后肺从未充盈过气体,而已经充气的肺组织失去原有的气体(de-aeration)应称作肺萎陷(pulmonary collapse)。但由于多年来沿用习惯,广义肺不张可包括先天性肺不张及后天性肺萎陷。
心-耳综合征(cardio-auditory syndrome)又称心脏-耳聋综合征、Q-T间期延长综合征(Q-T interval syndrome)。有三大特征:Q-T间期延长、晕厥发作及耳聋。主要症状是短程的晕厥发作,常因激动、生气、忧虑、过度疲劳等诱发。伴有先天性耳聋者又称Jervell-Lange-Neilsen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耳聋者又称Romano-Ward综合征,是常染
在胸主动脉动脉瘤中最常见的是降主动脉瘤。大多数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引起,其它如创伤、细菌性感染和动脉中层坏死等也可以导致降主动脉瘤的形成。
心肌梗塞病变累及乳头肌可产生程度不等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经心导管检查约3%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冠心病引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由急性或慢性乳头肌缺血所引起。心肌梗塞时,乳头肌可因急性缺血性坏死而在数小时内完全断裂。虽然腱索和瓣叶无异常病变,但相应部位的二尖瓣瓣叶丧失启闭功能,在发生梗塞后早期即呈现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中,因乳头肌断裂而死于突然发生的重度二尖瓣关
胸壁软组织肿瘤良性多见,恶性少见。儿童和老年者的胸壁软组织肿瘤多为恶性,生长较快的肿瘤恶性可能性很大。
胸腺类癌是胸腺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的一种,胸腺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分为两大类,另一类是胸腺小细胞癌。 胸腺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征以及肿瘤细胞能分泌人体其他部位APUD细胞所分泌的生化物质,是支持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瘤起源于神经脊嗜银细胞(Kultschitzky细胞)的观点。
胸壁骨肿瘤占全身骨肿瘤的7%~8%,多数胸壁骨肿瘤为恶性,85%~90%发生在肋骨,10%~15%发生在胸骨,男女比例2∶1。
心包肿瘤非常罕见,原发性良性心包肿瘤有脂肪瘤、分叶状纤维性息肉、血管瘤和畸胎瘤。原发性恶性包肿瘤为间皮细胞瘤和肉瘤,分布广泛,常浸润组织。继发性肿瘤,直接从胸腔内扩散累及心包,最常见的是支气管肺癌和乳房癌。
心脏横纹肌瘤(rhabdomyoma of heart)为仅次于黏液瘤的第2 位常见的良性心脏肿瘤,也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更多见。有人称之为心脏错构瘤、Purkinje 细胞瘤和组织细胞样心肌病。约占整个心脏肿瘤的8%。90%发生于15 岁以下的儿童,78%患儿年龄不足1 岁。由于肿瘤阻塞心腔,婴儿可能在出生后很快死亡。
胸腹主动脉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是指同时累及胸腔段和腹腔段的主动脉,以及侵犯到肾动脉以上的腹主动脉瘤,均称胸腹主动脉瘤。尽管有多种术式和辅助方式来降低手术并发症,但仍有5%~10%的围术期死亡率和肾、肺和脊髓缺血并发症的发生。
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可引致二尖瓣狭窄及/或关闭不全。Fisher于1902年即报道2例先天性二尖瓣畸形,60年代以后报道的病例日益增多。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常与房室管畸形、大动脉错位、单心室、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左心室流出道或主动脉出口狭窄、主动脉缩窄、法乐四联症等多种先天性心脏血管疾病合并存在。单独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很少见,在先天性心脏血管疾病的尸检材料中仅占0.6%。在临床病例中占0.21~0.
心包间皮瘤(mesothelioma of pericardium)是一种原发性的心包恶性肿瘤,不同于发生于房室结的间皮瘤,后者为良性。
胸导管损伤,是由胸部的穿透伤或钝性创伤,胸导管位于后胸壁胸膜外,如胸膜同时破裂,乳糜液直接流入胸膜腔形成乳糜胸;如胸膜完整,流出的乳糜液先积聚在胸膜外,逐渐增多,压力增大,胀破胸膜,溢入胸腔再形成乳糜胸。损伤性乳糜胸的真正发病率可能比报道的要高,因为许多只有少量乳糜液的病例难以查出,而在诊断成立之前早被吸收。
乳头样弹性纤维瘤系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瘤体自瓣膜的内膜发生,主要以心内膜的纤维组织、弹力纤维、平滑肌细胞及黏多糖基质组成乳头的轴心,外膜被以增生的心内膜细胞,故称乳头样弹性纤维瘤。
心脏脂肪瘤为外膜完整的良性肿瘤,内含典型的成熟脂肪细胞。脂肪瘤可位于心脏各部位和心包。位于心肌内的脂肪瘤通常较小且有完整的包膜,偶尔也有生长于二尖瓣或三尖瓣上。患者年龄20 岁以上,可高达70 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部位。由于瘤体较小,病人一般无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或尸检时发现。
肠外阿米巴病中,肺和胸膜阿米巴病发生率仅次于肝脏,胸部阿米巴病右侧多发且大多继发于靠近膈肌的肝阿米巴脓肿,而肝阿米巴脓肿是肠阿米巴病的晚期并发症,胸部阿米巴病占阿米巴痢疾的1%~8%,占肝阿米巴病的15%~20%。
胸腺小细胞癌(胸腺燕麦细胞癌)发病较少。胸腺小细胞癌呈浸润性生长,而且易发生远处转移。胸腺小细胞癌常和身体其他器官的内分泌肿瘤同时发生,即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MEN)I型综合征。
心包转移瘤是指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心包膜的结果,是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之一。心包转移瘤较原发性心包肿瘤及心脏转移瘤相对常见。尸检证实,恶性肿瘤患者中有5%~15%有心包受累。
心包胸腺瘤大多为继发性,由前纵隔胸腺瘤转移而致,但发现有原发性心包胸腺瘤的病例,所以心包胸腺瘤的命名尤其是原发性心包胸腺瘤的命名,仍有待国际上的认同。
纵隔也是小儿胸内肿瘤最常见的部位。纵隔上至第一肋骨,下达横膈,前有胸骨,后有椎体,而周围有纵隔胸膜环绕。其内容可有二大组:①即心、大血管、食管、气管及其主支;②以胸腺及纵隔淋巴组织为主。
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破裂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主动脉瓣窦的基部发育不全,窦壁中层弹性纤维和肌肉组织薄弱或缺失,使主动脉壁中层与主动脉瓣纤维环之间缺乏连续性,造成主动脉瓣窦的基底部薄弱点,出生后主动脉血流压力将主动脉瓣窦的薄弱区逐渐外推膨出形成主动脉瘤样突出。最后在伴有或不伴有体力劳动或外伤的情况下发生破裂,即形成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破裂。主动脉瓣窦动脉瘤常呈风兜状,顶端有破口,窦
胸壁软组织畸形是指乳房,胸大肌、胸小肌发育不全和缺如。可见于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主要指Poland 综合征,而后天的胸壁畸形多见于各种类型的胸部外伤残遗畸形。
腹腔脏器经胸肋三角突入胸腔心膈角区,称为先天性胸骨后膈疝,又称胸骨后疝(retrosteRNAl hernia),胸骨旁疝(parasternal hernia),前外侧疝(anterolateral hernia)或Morgangri裂孔疝。本病较少见,占膈疝的3%~5%。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成年后发病者亦较常见。右侧胸腔多发,以呼吸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若发生肠管嵌顿,可出现胸腹腔感染等表现。
心脏穿透伤约占住院胸部伤总数的2.8%~12%,心脏各部位均可受伤,但损伤率与各心腔在前胸壁暴露范围有关。心脏穿透伤的住院死亡率以往在枪弹伤为60%,在刀刺伤为15%。
纵隔压迫综合征(mediastinum stressed syndrome)是一组症候群,凡纵隔内任何组织或器官的病变,都可对呼吸道、心血管和食管等产生压迫症状。其病因可为先天性组织异常,或为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也有的由淋巴结炎和脓肿所引起。因受压部位和性质不同,其表现亦不一致。
心脏转移性肿瘤是指全身恶性肿瘤经各种途径转移至心脏并在此生长所形成的肿瘤。
先天性胸腹裂孔疝(congenital pleuroperitoneal foramen hernia)是胚胎期膈肌的腰肋三角部发育异常,局部缺损或薄弱,腹腔脏器通过此缺损或薄弱区疝入胸腔而形成的一种疝,又称先天性后外侧疝(congenital posterolateral diaphragmatic hernia)或Bochdalek裂孔疝,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膈疝。临床表现涉及呼吸、循环和消化
据国内外文献资料:心包内恶性畸胎瘤是心包内畸胎瘤的一种特殊病理形态。恶性程度较高,早期易侵犯心室、心房及升主动脉等处,引起一系列生理及病理性改变。
血管受压性吞咽困难的名称原来是形容异位右锁骨下动脉压迫食管所发生的症状。这种常见的先天性大血管畸形可以压迫食管及气管出现异常症状。
胸内异物多见于各种胸部外伤导致的异物进入胸内,胸内异物多见于胸部穿透伤,常见的溢流在胸内的异物有金属碎片或子弹头等。急症治疗原则为清创止血,纠正休克,维持循环呼吸功能,预防感染。
心脏钝性闭合伤约占胸部伤的10%~25%。但由于常对其缺乏警惕、轻者表现不明显、或被其他损伤所掩盖而致漏诊,有人认为其发生率可能占钝性胸部伤的50%以上。临床上,心脏闭合伤常为几种因素联合作用所致。大多数为交通事故伤引起。
短食管是指食管的长度较正常短,由于食管短,一部分胃体替代短缺的食管位于膈肌之上成为胸腔胃。病因有先天性和继发性之分,先天性短食管是较为罕见的畸形。
先天性囊状腺样畸形(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系先天性肺局部发育不全。肺组织结构紊乱,终末细支气管过度生长,形成多囊性包块。
先天性食管憩室较少见。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咽食管憩室,食管憩室并有先天性食管狭窄和真性先天性食管憩室。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且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之证,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胆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
胆管扩张症为较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以往认为是一种局限于胆总管的病变,因此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于1723年Vater首例报道,1852年Douglas对其症状学和病理牲作了详细介绍。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近年通过胆道造影发现扩张病变可以发生在肝内、肝外胆道的任何部位,根据其部位、形态、数目等有多种类型,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是一组综合的病症,系1092年法国医师Gilbert首先报告,为非溶血性、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所致的黄疸。先天性患者家族中有25%~50%的人有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从严格的定义讲,其特点为非溶血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而血清胆酸正常,肝功能正常。
先天性肝囊肿(congenital cyst of liver)是常见的临床肝脏良性疾病,隶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临床上常将其分为多发性肝囊肿或多囊肝(multiple cysts or polycystic disease of liver)及单发性肝囊肿。
小儿肝母细胞瘤90%以上见于3岁以下,60%为1岁以下的患儿。小儿中此瘤比较常见。肝母细胞瘤是一个上皮的和间质的(mesenchymal)混合组织。它可以含有纤维组织、肌肉、类骨(osteoid)组织、软骨、造血组织或原始的间质组织。瘤处于肝中可以是孤立的或是多发的。经血液及淋巴液转移至别处。
急性胆囊炎起病多与饱食、吃油腻食物、劳累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常突然发病,一开始就出现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及呕吐。急性胆囊炎在小儿比较少见,偶有伴发胆石症者,小儿更为罕见。
新生儿肝脾肿大,是指临床上新生儿肝大(hepatomegaly)和脾脏增大(splenomegaly)。即肝脾大小超出正常范围(正常新生儿肝脏的上界一般在右锁骨中线第4肋间,下界一般在右肋缘下1~2cm,剑突下更易触及,约2cm。脾脏在左锁骨中线肋缘下不能触及或不超过1cm,质地柔软。)。在新生儿期,肝脾肿大是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应尽快查找原因,区别是良性自限性疾病,或是恶性病变。引起肝脾肿大的疾
婴儿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指因肝细胞损伤及(或)肝内、外胆管阻塞所致的婴儿胆汁排泌持久减少。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即血直接胆红素>25.5µmol/L(1.5mg/dl),或直、总胆之比>20%]、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及脂肪吸收不良。有人将本症称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由于所包括的病例,并不都具有肝炎的病理改变,故这一名称值得进一步商榷。此处主要讨论发病在生后3个月内的胆汁淤积。
肝硬化(hepatic sclerosis)是慢性弥漫性进行性肝脏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临床症状轻重相差悬殊,表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碍及门脉高压现象。病理变化主要为肝脏的纤维化及假小叶的形成。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又称交通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Caroli病,1958年法国学者Caroli详细描述了与胆道系统沟通性多发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病变范围主要累及肝胆管可以是一段、一个局部、一叶或双侧的肝内胆管,此后国内外学者定义为Caroli病。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congenital cystic dilatation of bile duct)是一种伴有胆汁淤积的外科胆道疾病。1723年Vater报告了首例胆总管囊肿,此后被相继报告。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可发生于除胆囊外的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Caroli于1958年详细描述了肝内胆管的囊状改变,所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名称已经不能包括此类病的全部,学者们认为统称为囊状扩张或胆管囊肿为
黄疸肝脏色素沉着综合征(Dubin-Johnson syndrome)是一种临床上以间歇性黄疸为主要表现特征的疾病。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明显的家族史。又称Dubin-Johnson综合征、Dubin-Sprinz综合征、Sprinz-Nelson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Ⅰ型、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增高Ⅰ型、黑色肝黄疸综合征等。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寄生虫病,历史久远且流行广泛。人体因接触疫水而感染,成虫主要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其虫卵沉积所导致的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可引起全身多组织器官损害,本文着重讨论与外科密切相关的由血吸虫病所致的肝胆系疾患。
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acute cholecystitis and cholangitis)是因为胆汁滞留与细菌感染引起胆囊与胆管的炎症性疾病。
先天性肝囊肿(congenital cyst of liver)是常见的临床肝脏良性疾病,隶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临床上常将其分为多发性肝囊肿或多囊肝(multiple cysts or polycystic disease of liver)及单发性肝囊肿。
与成人相同,小儿继发性肝肿瘤较原发性肝肿瘤更常见。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小儿肿瘤的1.2%~5%,其中最常见的是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良性肿瘤主要是血管瘤、错构瘤及畸胎瘤。肝母细胞瘤较肝细胞癌多见,几乎都发生于5岁前小儿,约50%病人年龄小于18个月。男孩较女孩多见,尤以肝细胞癌,男∶女为2∶1。发生肝细胞癌的高峰年
肝衰竭(hepatic failure,H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及重型肝炎。是各种原因(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或肝功能急剧严重损害,引起的极为凶险的临床症候群。是所有肝病重症化的结局。
先天性肝纤维化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先天性畸形,以门管区结缔组织增生、小胆管增生为特征,病程后期一般均会导致门脉高压症,50%的患者可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Kerr等(1961)首次将该病命名为先天性肝脏纤维化。
硬化性胆管炎(sclerosing cholangitis)又名纤维性胆管炎,是一种胆汁淤积综合征,是以肝内、外胆管炎症导致肝内外胆管壁黏膜下和浆膜层纤维样变性、增生,致胆管慢性纤维性狭窄和闭塞。最终可发展成胆汁性肝硬化和门脉高压,少数病例可累及胆囊和胰管,可伴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腹膜后纤维化。
小儿动脉肝脏发育异常综合征的特征性外貌为前额突出、眼球凹陷、眼距增大、鞍形鼻、下腭尖小、向前伸出,本病征为遗传性疾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发病倾向。又称动脉-肝发育不良综合征(arteriohepatic dysplasia syndrome),胆汁淤积综合征、Alagille综合征。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又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 或肝脑综合征,是由严重的急、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伴有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其发生和发展常标志着肝衰竭,病死率很高。肝性脑病包括肝性昏迷先兆,肝性昏迷和慢性间隙性肝性脑病。各种原因的急、慢性肝病均可伴发肝性脑病。
巴德-吉亚利综合征,也名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它指的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致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闭塞引起的以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最常见者为肝静脉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隔膜和肝内静脉血栓形成。1970年Hirooka将本病征分为7型,但就目前手术水平,有人根据下腔静脉阻塞的特征、肝静脉受累的情况将Hirooka分型简化为4型。Budd- Ch
小肠梗阻是指小肠的内容物在肠腔内通过受阻。在临床上肠梗阻十分常见,占居外科急腹症的第三位。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能使绝大多数患者获得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是新生儿、婴幼儿常见病之一。且多为足月儿。幽门狭窄的治疗取得成功是本世纪外科的伟大成就之一。依据地理、时令和种族,有不同的发病率。欧美国家较高,约为2.5~8.8‰,亚洲地区相对较低,我国发病率为3‰。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
小肠肿瘤是指从十二指肠起到到回盲瓣止的小肠肠管所发生的肿瘤。小肠占胃肠道全长的75%,其粘膜表面积约占胃肠道表面积的90%以上,但是小肠肿瘤的发生率仅占胃肠道肿瘤的5%左右,小肠恶性肿瘤则更为少见,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追溯历史,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改为“军委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7月,总后方勤务部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营
瑞金医院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着百年的深厚底蕴。医院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张(
擅长:主任医师
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儿内、急救专业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危重症及疑难杂症抢救治疗经验。特别擅长各种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
擅长:主任医师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汉族,陕西人。198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
擅长:主任医师
196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疗学,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曾获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全国